中学教育资源
(共48207
份)
用时:21ms
-
中学拒绝校园欺凌承诺书校园是承载着我们的梦想的地方。校园欺凌暴力事件使我们纯净的心灵扭曲,安全受到威胁。为了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还校园一份安宁,给家长一份放心,在此我郑重承诺:1 .加强法律法规.
-
中学2023-2024学年度课程设置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
-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课后作业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我们常讲,家和万事兴,家庭中成员之间的()与()非常重要。2年夜饭”又称(),是农历()(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餐。这一天人们准.
-
三中学生睡眠管理制度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合学校有关规定和学生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一、加强科学睡.
-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A.西汉时期B.三国时期C南宋时期D.隋朝时期2 .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弓I进的.
-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后作业-S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唐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A.581年,杨坚B.618年,李渊C.626年,李世民D.712年.
-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L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以下哪位皇帝在位时,这种现象尤为严重?()A,明太祖B.明成祖C明神.
-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时间界定:东周前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2.发展表现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极大.
-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敬畏生命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当看到他人遭遇生命危险,我们会主动伸出援手,这体现了()A.对自己生命的珍惜B.生命是脆弱的C.我们对生命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县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制度D.实行分封制2.汉武帝.
-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春分层练习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朗润(run)稀疏(Shei)水涨船高(zhang)B.抖擞(sou)黄晕(yun)捉迷藏(cang)C.应和(he.
-
项脊轩志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S学习重点(一)文言字词积累1.实词“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环顾,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稍”:“余稍为修葺.
-
错了就要改课后作业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小明在图书馆看书时,不小心把书撕破了一点,他应该怎么做?()A.偷偷把书放回书架,当作什么都没发生B.告诉图书馆管理员,并向管理员道歉,询问如何修.
-
陋室铭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体现出其坚毅、高洁的人格。2.
-
青春的情绪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S学习重点(一)情绪的类型1 .基本情绪:人类有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例如,当我们在生日时收到期待已久的礼物,会感到喜悦,这是“喜”的情绪;在马路上突然遇到一条狂.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S学习重点(一)理解字词含义1 .官军:指唐朝军队。在安史之乱期间,官军致力于平定叛乱,收复失地,这里的“官军收河南河北”,意味着唐朝军队成功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河.
-
集体生活成就我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S学习重点(一)在集体中涵养品格1 .培养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职责。认真做事过程中,我们能体现自身价值,体验责任感,学会担当。.
-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13我能行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S学习重点1 .认识自身优点与长处:通过各种活动,如“送大拇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自己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优点。比如,有的同学擅长绘画,能.
-
走近老师分层练习一、基础巩固(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每年9月10日是教师节,国家设立这一节日是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A.教师这个职业很轻松B.教师是我.
-
记念刘和珍君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把握文章结构与思路文章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为线索,将叙述、议论、抒情紧密结合。开篇交代写作缘由,接着回忆刘和珍的事迹,再叙述惨案经过,进而深入剖析事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