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时间界定:东周前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2.发展表现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古书记载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并且牛与耕结合在一起。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如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的春秋中期莲鹤方壶,体现了青铜业的发展;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工艺精湛;长沙春秋
2、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等,反映出漆器制作水平。商业:产品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说明当时城市商业的发展。(二)王室衰微1表现政治上,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君R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不再世袭,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经济上,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地区仅在洛邑一带,财政陷入困境,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1 .原因:社会动荡,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平王东迁,使王室统治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2 .结
3、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诸侯争霸原因王室衰微,周王室无法有效控制诸侯。诸侯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1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此外,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2 .诸侯争霸相关典故:退避三舍(晋文公)、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老马识途、唇亡齿寒、三令五申、一鼓作气等。3 .春秋首霸齐桓公:采纳丞相管仲的建议,一是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二是打着“尊王攘夷”口号,号令诸侯。4春秋争霸的利弊利: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
4、扩展,促进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弊: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二、学习难点(一)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具象的认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存在一定困难。可通过展示考古文物图片,如1990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茎铜芯柄铁剑”,1986年陕西凤翔秦公1号大墓出土的铁铲、锚、环、削刀等铁器;弓I用文献记载,如国语晋语载“范、中行氏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联亩之勤”,说明牛耕出现;讲述水利兴修实例,公元前6世纪,楚国令尹孙叔敖在今安徽寿县修芍陂,可灌溉100OO多顷田地等方式,加强学
5、生的感性认识。(二)分封制瓦解的理解1 .原因理解困难:分封制的瓦解是当时生产力尤其是铁器、牛耕使用产生的结果,学生较难理解生产力发展与制度变革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从生产力发展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井田制下集体劳作方式不再适应,进而导致经济基础变化,最终影响上层建筑分封制的角度进行讲解。2 .内在逻辑关系难把握:可调整讲授顺序,先讲经济制度上的井田制瓦解,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增多,井田制遭到破坏;后讲政治制度上的分封制瓦解,由于经济基础改变,诸侯国实力增强,不再满足于分封制下的从属地位,进而引发分封制瓦解。3对比方法辅助理解:在讲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时,采用与西周制度对比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七年级上册统编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 年级 上册 统编 动荡 春秋时期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