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卖炭翁》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卖炭翁》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卖炭翁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S学习重点(一)诗歌内容理解1 .整体把握: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卖炭翁辛苦烧炭运炭,最终炭被宫使以近乎掠夺的方式夺走的故事。要清晰梳理出事件的起因(卖炭翁烧炭)、经过(运炭至集市等待售卖)、结果(炭被宫使抢走)。2 .诗句解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明确卖炭翁的身份及烧炭地点,理解其劳动的艰辛,在深山老林中艰难地砍柴烧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外貌描写,生动刻画出卖炭翁长期受烟熏火燎的形象,突出其劳动环境恶劣与年岁已高。“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以自问自答形式,点明卖炭翁烧炭卖钱只为解决基本的衣食问题,反映其生活贫困。“可怜身上
2、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经典语句。身上衣服单薄本应盼天暖,但为了炭能卖个好价钱,却希望天更寒冷,深刻展现出其生活的无奈与艰难。“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描绘卖炭翁运炭的过程,雪后清晨驾车,路途艰难,牛困人饥,到达集市后只能在泥中歇息,进一步突出其辛苦。“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通过对宫使的外貌、动作描写,展现出宫使的骄横跋扈,他们仗着皇帝的命令强行抢夺。“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宫使掠夺的残酷,用极少价值的红纱和绫换走了卖炭翁千余斤的炭,揭
3、示了“宫市”的掠夺本质。(二)人物形象分析卖炭翁勤劳善良:从“伐薪烧炭南山中”可看出其为了生活不辞辛劳地劳动。年老困苦:“两鬓苍苍十指黑”“身上衣正单”等语句体现出其年龄大且生活贫困。无奈无助:面对宫使的掠夺,虽“惜不得”,但也只能无可奈何,没有反抗的能力。1宫使骄横跋扈:“翩翩两骑”的神态,“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动作,都表现出他们的傲慢和仗势欺人。冷酷无情:用极低价值的物品强行换走卖炭翁辛苦烧的炭,毫不顾及卖炭翁的生活。(三)写作手法赏析1.对比手法卖炭翁自身矛盾对比:“身上衣正单”与“心忧炭贱愿天寒”,突出其生活困境与无奈心理。卖炭翁与宫使对比:卖炭翁的困苦、无奈与宫使的骄横
4、、残暴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宫市”的罪恶。炭的价值与交换物品价值对比:“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突出宫使掠夺的残酷性。1 .细节描写:对卖炭翁的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及宫使的动作(“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二、学习难点(一)深入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2 .“宫市”制度的本质:要理解“宫市”表面上是宫廷采购物品,实际上是宦官及其爪牙利用职权对百姓进行公开掠夺的一种手段。在中唐时期,这种制度严重损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社会黑暗的
5、一种体现。3 .社会阶层矛盾:从卖炭翁和宫使的鲜明对比中,深入体会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与统治阶层之间尖锐的矛盾。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却难以维持生计,而统治阶层肆意剥削、为所欲为,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二)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创作意图1同情与批判:诗人白居易通过对卖炭翁悲惨遭遇的描述,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对“宫市”制度以及实施掠夺的宫使等统治阶层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4 .文学担当:理解诗人以诗歌为武器,反映社会现实,希望引起社会关注,改变不合理现象的文学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体会这种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民生疾苦、针硬时弊的创作精神。三、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 .给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卖炭翁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