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案资源
(共13919
份)
用时:61ms
-
橘红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橘红,感受色彩美。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激发幼儿对科.
-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 .理解“几分之一”的内涵,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直观图判断几分之一的大小。2 .通过折一折、画.
-
刷子李教学反思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4课的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刷子李”普普通通,却有“俗世奇人”之美称。首先是“俗世”中的“凡人”,因为他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
-
操场上教学设计一年语文组刘畅一、教学目标1 .借助汉语拼音、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认识“拔、拍”等12个生字和火字旁一个偏旁;会写一个生字“跑”,写好足字旁。2 .正确、连贯地读好词语,正确、流利有节奏.
-
15.搭船的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2 .认识翠鸟,通过品读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形、动作所做.
-
桥教学设计(201911)高思源【教学目标】1 .梳理主要情节、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与扣人心弦。2 .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3 .品味小说的语言,体会语言.
-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6比尾巴教学设计蕉岭县蓝坊镇中心小学钟雪本单元语文要素:1.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及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现象。2 .结合本单元课文特点,进.
-
搭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儿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
-
无琴总关情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周志云教学目的: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3、背诵课文,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得真挚情.
-
习作:我想对您说教案第一课时一、多媒体课件导入,激发交际兴趣。1 .播放动画当你还很小的时候,并朗诵。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穿衣服,绑鞋带,系扣子,教你洗.
-
习作写日记教案一、绘本导入,激发兴趣。1 .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朋友一一绘本。名字叫做蚯蚓的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绘本蚯蚓的口记视频)2 .交流讨论:说一说小蚯蚓的口记内容,这些.
-
习作:我来编童话教案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好几篇童话,你能总结一下他们的特点吗?生1: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还是生活中的物品,都能说会笑,会思考。生2.
-
口风琴教学:我们来学口风琴教师贾战利年级学生人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授课类型新授课一、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简谱和口风琴,只上过三节课,大多数学生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几乎空白。二、教材分析我们来学口风琴.
-
手指学习单学习XXX先生的语言风格,尝试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来改写XXXo第二人称(洋度:祗)XXX,说起你的长相,真是一言难尽,其他手指还给你起了一个绰号O但是在手指家族中,你确实最肯吃苦的。主人.
-
忆读书精品教案第一课时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1.本课是关于读书的,那么关于读书的名言你知道哪些?生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生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2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
-
彩色的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一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认识“盒、聊、坪”等生字,会写“彩、梦2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彩色的梦的绚丽和美好。3 .展开想.
-
习作:生活万花筒教案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中作者是如何把故事写清楚的,这节课,我们通过两篇习作例文来进一步巩固练习这一写作技巧。二、习作例文(一)自读例文我家.
-
一、教材简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运算定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之一,也是乘法运算定律中的一个难点,在算术中称之为乘法对加.
-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则通知,试想:如果你是这个班的学生,你会参加吗?如果不会,请说明理由。小组间互相交流讨论。预设:不会,因为通知上没有写清练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内容。一.
-
O5=?教学内容:书本第6061页。三维目标:I、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