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11.3听觉11.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案牛津上海版.docx
《七年级科学上册11.3听觉11.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案牛津上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科学上册11.3听觉11.3.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案牛津上海版.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3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 .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o5 .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学习重难点】1 .通过视察和试验初步相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过程】一、声音的产生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 .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3 .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假如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须要时再让物体依据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如:早期的机械唱片等。要点诠释:振
2、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逝。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接着向外传播并存在。二、声音的传播1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2 .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 .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三、声速回声1 .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02 .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状况下V固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要点诠释:1 .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上升1声
3、速大约增加0.6ms0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02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状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汲取甚至穿过障碍物,通常状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实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汲取声波的实力强。3 .人耳能辨别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I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o四、音调的凹凸一一频率1 .音调:声音的凹凸叫音调。2 .频率(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3)单位:赫兹(Hz)3 .影响音调大小的因素: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振动频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科学 上册 11.3 听觉 声音 产生 传播学 牛津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