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稳态理论及其框架.docx
《中医稳态理论及其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稳态理论及其框架.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医稳态理论及其框架中医阴阳学说是“致中和”的最佳体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学,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以阴阳学说为主要说理工具的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所阐明的“阴阳和”、“阴平阳秘”的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阴平是阴气盛满和平的一种最佳态;阳秘是阳气充盛闭密的一种最佳态。“阴平阳秘”王冰注曰:“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首先,二者各自达到最佳,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感,谐和为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才能达到一种整体最佳稳态,也就是“致中和”。因此,儒家的“致中和”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医“阴平阳秘”稳态理论的形成。稳态理论的提出与阐
2、释:稳态并非中医名词,其概念由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首先提出,认为生命的机制在于保持内环境的稳定。1926年坎农应用了内稳态概念,认为稳态是可变的而又保持恒定的状态,但并没有深刻阐明稳态概念。直到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特朗菲和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才深刻揭示了稳态概念,即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有序稳定态。这种稳态观把生命放在一个大的宇宙系统中进行考察,同时认为人体这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又有许多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之间有确定的关系相联系,共同处于一种动态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机体趋向于一种最佳稳定态。中医含有丰富的稳态内容:中医将人体的生理机制归结为“阴平阳秘”,阴平阳秘便是机体最佳的稳定态,即中庸的“中和”状态。这种稳态一旦被打破,机体便出现疾病。治疗疾病就是应用各种方法使之达到稳态。同时,机体自身尚存在一种自趋稳态机制,如伤寒论中所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稳态 理论 及其 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