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资源
(共4186
份)
用时:11ms
-
顽固性便秘中医医案举例发布日期:2020-12-04阅读:1095患者姓名:胡X性别:男出生日期:1989.08就诊日期:2018.1.9初诊V、复诊发病节气:小寒主诉:排便困难2年,加重1周现病史:.
-
针药并用治疗眩晕病案举例患者姓名:李XX性别:女出生日期:1966.06就诊日期:2018.5.9初诊V、复诊发病节气:立夏主诉:头晕2天现病史:患者2天前因生气后出现头晕,未诊治今来诊,症见头晕,无.
-
血浊与慢性病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乩病理现象。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中滞留有害代谢产物以及循行障碍等息可称之为血浊。血浊.
-
血浊理论是中医指导治疗慢性病的全新基础理论血浊是现代致病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现代疾病白L病理枢纽,更是现代疾病产生与发展的关键。许多慢性病,诸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高.
-
脾胃病当寒热并用脾胃病经常发生寒热错杂的病证,且不论外感内伤,皆可造成寒热错杂的状态。为什么脾胃容易受损呢?就是因为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但寒热错杂和寒热并用的问题还需注意。寒热错杂是证候,而用寒药和.
-
脏腑关系新论脏腑关系新论:胰与大肠慢性胰腺炎与慢性腹泻糖尿病与腹泻肺与三焦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脑统领、主宰脏腑:脑和脏腑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脑主.
-
藏象学说的不足藏象学说的不足:1 .机械唯物论模式心主神明论:把古代哲学“心”的概念移植于藏象理论,形成“心主神明”说。五行归类:五脏分属五行,错误嫁接“主神明”功能。2 .诠释脏腑不够全面对脏腑的形.
-
胃痛病医案中医举例患者姓名:李XX性别:女出生日期:1969.5就诊日期:2018.6.22初诊V、复诊发病节气:夏至主诉:胃痛一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胃痛一年余,一周前因与人争吵后,疼痛加重,自.
-
痛经病案中医举例患者姓名:刘XX性别:女出生日期:1989、09就诊日期:2016.9.23初诊V、复诊发病节气:秋分主诉:小腹部疼痛一小时现病史:患者一小时前因来月经出现小腹部疼痛,未诊治方来诊。现.
-
眩晕病案中医举例患者姓名:陈XX性别:女出生日期:1965.9就诊日期:2016.12.22初诊V、复诊发病节气:冬至主诉:发作性头痛伴恶心呕吐20余天,加重一天。现病史:患者既往有“发作性头晕”病史.
-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随着成都天回老官山汉墓医书的出土,扁鹊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扁鹊学派、扁鹊医学、扁鹊脉学,一时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学派的扁鹊与秦越人扁鹊:1985,1987:扁鹊里籍论证.
-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与中医治未病防治措施:1 .重视预防:重视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提升居民健康意识,早发现、早治疗,努力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2 .重点防治:重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
-
市中医医院治疗中风病案整理格式姓名张一性别男年龄68民族汉职业退休婚况已婚住址周村东门路病历号或住院号7009540初诊日期2022年12月20日病历摘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三年,加重一天。患者3年前出现.
-
市中医医院治疗眩晕病案整理格式姓名赵-性别男年龄65民族汉职业婚况已婚住址周村丝织二厂病历号或住院号初诊日期2022年10月7日病历摘要头晕目眩10天。患者平素有低血压病史,自年轻时血压低,血压常在9.
-
市中医医院治疗郁证病案整理格式姓名袭-性别女年龄35民族汉职业婚况已婚住址*西董病历号或住院号初诊日期2023年9月2日病历摘要烦躁不安,悲伤欲哭2年。患者2年前因情志刺激出现胸中烦乱,善太息。脱腹胀.
-
附件2市中医医院中医类别医师注册培训人员须知一、培训学员一律凭变更执业范围等事项培训申请表并持医师执业证书、医师资格证书、身份证等相关材料,按通知时间来院报到,未经事先联系,不予招录。二、为确保培训学.
-
头痛病案中医举例患者姓名:宋XX性别:男出生日期:1971.10就诊日期:2016.8.11初诊V、复诊发病节气:立秋主诉:反复头痛一年,加重三天现病史: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近三天加重,曾于.
-
头痛治疗临证要点临证要点: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准确辨病,精准诊断。头痛可.
-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分析与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一良师的教诲与个人的悟性韩愈师说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名老中医都有从师学医的经历,像姜春华等老先生虽没有直接获得良师指点,但.
-
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分析与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一行医经历及教学经历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没有临床实践,无法体会中医的精奥,只有加强临床实践才会对中医经典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所以行医经历在中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