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木叶”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提炼文章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文章的理性之美。2 .结合文中所举诗句,用图表的形式揭示相似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3 .借鉴本文的研究.
-
表内除法解决问题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是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进行解答。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合理完整解答的良好习惯。.
-
纸船和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筝、鼠”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张”等7个字,会写“纸船、松果”等7个词语。2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交流猜字的方法。3 .继续学习默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
-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 .识记生字词,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2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白杨树的具体形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词,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教学难点:1.朗读课文,理清.
-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简单实际问题,经历自主尝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过程与方法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
童诗吹来的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2 .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感受童诗童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3 .激.
-
白杨礼赞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 .识记生字词,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2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白杨树的具体形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词,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教学难点:1.朗读课文,.
-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旧知导出新知,引导学生会用迁移的方法学.
-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
-
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估算认识。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速度,计算准确率。情感态度价值观.
-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观察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
-
画精品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有”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2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
森林防火安全教育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增强防火意识。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森林防火知识和技能。3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应对突发火情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精品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
-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整百、整干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情.
-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过程与方法经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
-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过程与方法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
找骆驼续写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果然找到了自己走失的那只骆驼,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商人想:这位老人真聪明呀!我一定要报答他。一天,这位商人牵着骆驼去做生意,猛然抬头往远处一看,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
-
整数除法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笔算;通过归纳总结理解并掌握整数除法的算法。理解并掌握商不.
-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A教学目标1.认识“想、告”等11个生字,会写“多、会”等6个字。2 .能正确朗读课文,积累短语,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3 .通过诵读和交流,体会“我”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强烈感情,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