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经验交流材料.docx
《基层治理经验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治理经验交流材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五共”治理谱新篇共同缔造促振兴*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离襄阳市南漳县城24公里。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68户801人,常住人口218户752人。全村现有党员4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后备力量1人。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村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干事创业出发点,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有效结合衔接起来,秉承“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治理理念,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同长效管护机制同步发力,将广大人民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管理者”“监督者”,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也实现了乡村有效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决策共谋聚民智。强化
2、党建引领,构建“镇党委指导、村级组织、小组动员、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五级联动工作机制。注重入户走访,倾听民意心声,在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党建游园、同心亭、产业基地、湾组片屋场等处搭建群众议事平台,把群众关心的村级发展规划、民生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事项摆上群众的议事桌,与群众同围一张桌、同坐一条凳,以拉家常的形式,敞开心扉、解开心结,征集群众意见,和群众一起同心同力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目前该村通过“红色屋场”现场解决诉求14个,收集村民发展建议11条,采纳6条,把“村民想要的”和“村里想做的”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村民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民主
3、决策从“听你讲”到“讲你听”的转变。发展共建汇民力。按照支部主动建、党员带头建、能人帮扶建、群众自发建等方式,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分类实施,即自己的庭院自己出力建,公共设施村委解决资金建,大工程立项申请资金建,群众出物出力,“不花一分钱”,紧扣“激、拆、围、清、建”五字方针作文章,共建美好家园。具体是:“激”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使群众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和乡村治理的主体,动员70余名村党员干部、群众,出动机械设备,清理整治杂物、杂草、柴草、建筑垃圾等30余处,整理庭院20余户;“拆”是拆除私搭乱建、断壁残垣,废弃的房屋、圈舍、露天旱厕等,转变群众生活观念;“围”是就
4、地取材,利用周边可生长的天然竹木、废旧木板枝条,因地制宜围出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等;“清”是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河道河渠、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废弃物,逐步消除乱堆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墙壁乱涂乱画等现象,实现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建”是先后投入780万元,建设或更新公厕、户厕、畜禽圈舍等配套设施,利用村庄公共区域规划建设群众文化广场、循环步行道。建设共管顺民意。紧盯“抓制度、保落实、促长效”工作目标,创建党建引领下的群众共管载体,发挥群众主体联动作用,形成一约三会、一队三长机制,构建共管新格局,共同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一约三会”即“环境整治日,相约星期一”,全员上阵、全民动手,集中开展辖
5、区卫生大扫除,集中清理整治辖区内沉积垃圾、卫生死角。分别成立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文明向善;调解委员会,维持乡村秩序,化解村民矛盾;村民推选代表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对重大事务、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等村务行使共同议事、监督和决策权;“一队三长”即以“时间存折”为载体,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吸纳党员群众,用积分兑换物资和荣誉的形式,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融合“路长林长河长”三长多方力量,打造镇域内网格全覆盖、流程全闭环,实现齐抓共管质效最大化。通过以上努力,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乡村振兴稳步发展,天更蓝、水更清、文化氛围更浓、人居环境更优,农村处处洋溢着幸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层 治理 经验 交流 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