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案资源
(共13993
份)
用时:36ms
-
5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 .学习自编5的乘法口诀。2 .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3 .探索5的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知道几个5是几个10的一半。4 .会计算有关5的乘加和乘减算式。教学重.
-
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2 .教学重点/难.
-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能利用“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的规律进行巧算。2 .培养学生的计算策略。3,激励学生去探究规律.
-
幻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幻方,知道幻方中蕴涵的简单的数学原理。2、初步探索幻方中蕴涵的一些数学规律。3、能运用幻方的特点正确的判断是否是幻方。4、能运用幻方的规律正确地填写或算出幻.
-
10的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I.知道“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个0”,会计算10以内数与10的乘法。2 .能利用10的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3 .会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
一年级上册?比尾巴?导学案设计课题:6、比尾巴(第一课时)主备人:黎笑霞1、会认“比、尾、巴等11个生字,会写“长、比、巴、把4个生字。2、认识“,和两个偏旁:提手旁、八字头。3、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
-
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会编写4的乘法口诀。2 .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利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3 .会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2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4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利用4的乘法口诀口算。3 .
-
分拆为乘与加教学目标:1、能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丰富对数的感觉。2、初步理解所加的尾数是不能再分,为学有余数除法做准备。3、通过动手操作和总结归纳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4、探究将.
-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几倍的含义。2 .能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3 .通过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几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几倍”的含义3 .教学用.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让友谊之树常青一、单选题1.八年级学生小稳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上学、回家他都是独来独往。如果请你来帮助小稳同学,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
-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经典的冒险小说,它通过鲁滨逊的历险故事,展现了人类在与绝境斗争中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为了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开.
-
单元名称:XX-:跪跳起单元目标1 .养学生对跪膝走、跪跳起游戏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跪跳起活动中来。2 .使学生掌握跪跳起的正确动作,知道摆臂,提腰,快收腿的时机和方法,提高学生动作的协调.
-
走进传统游戏教案一、标题:走进传统游戏二、引言传统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的回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一主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游戏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他们了解传统游戏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民族.
-
身边的厨余垃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厨余垃圾,以及它对环境的影响。2 .掌握分辨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方法。3 .学会正确分类和处理厨余垃圾。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
-
?蟋蟀的住宅?教案I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七课?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等词语,摘抄把蟋.
-
?苹果树上的外婆?导读课一、活动目标1、通过导读,让孩子对故事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享受读书的快乐。2、激发学生对新书?苹果树上的外婆?的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3、共读第一章上半局部,感受安迪内心的孤独.
-
蜜蜂做工教学设计蜜蜂做工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看图谱并根据图谱进行节奏练习。2、乐意与同伴一起进行节奏活动。3、指导能力弱的幼儿能跟上节奏,并能根据指挥灵活变换节奏。活动准备:节奏图谱一张,.
-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展阐述。一、说教材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
-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表达设想】表达语文倡导依体教学,这个体包括文体和语体两方面,文体研究谋篇布局,语体研究遣词造句。文体和语体是语言文字运用基本规律,它规范着人类的语言生活,也引领着语言生活质量不断提.
-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品读文中三次笑的意趣,学习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重点)2 .探究苏轼见闻之知的思想价值及其局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难点)3 .多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