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盛唐气象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其中,可自如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的工具是()A.铁农具B.楼车C.曲辕犁D.筒车2.
-
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明朝时,从美洲引进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品种,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农作物中,属于明朝时期从美洲弓I进的是()玉米甘薯水稻花生马铃薯A.B.
-
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明朝时,从美洲弓I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增加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
-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东晋建立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点是()A.西晋皇族力量强大B.江南经济发展迅速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D.东晋皇权受到制.
-
第16课三国鼎立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和曹操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刘备和孙权2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是()A.兵力强大B.
-
第13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随堂练习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L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其主要原因不包括()A,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B.经济重心南移C.政府鼓励海外贸易D.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
-
第14课明朝的统治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小明在某堂历史复习课上记下了“1368年“应天府朱元璋”等关键词,据此你认为他复习的内容应该是()A.隋朝的建立B.唐朝的建立C.宋朝的建立D.明朝的建立2 .元.
-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分层练习-S基础达标知识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 .一战期间,英国从殖民地征召了大量士兵。战后,这些士兵回到家乡,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一位印度.
-
第12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随堂练习-S选择题1 .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A.西汉时期B.三国时期C.南宋时期D.隋朝时期2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A.南北.
-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后作业-S选择题1 .小明在阅读一部史书时,看到这样的描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这位皇帝是()A.秦始皇B.汉高祖.
-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 .西汉建立的时间是()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09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前202年2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消灭项.
-
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其五)学习要点一、学习重点(一)诗歌内容理解1.诗句翻译“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形容愁绪深广,诗人离京时满怀的愁绪如浩浩荡荡的江水。“白日斜”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更增添.
-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学习要点一、学习重点(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L起源与生活方式: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以游牧为生,驯养马匹,后来还制造了马拉战车,这为他们的迁徙和扩张.
-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随堂练习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是指()A.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C一个主权国家,多种社会制度并存D.世界.
-
Lesson16YaoMing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词汇1重点单词injure/md3(jv使受伤,伤害例:Heinjuredhisleginthefootballmatch.(他在足.
-
画家笔下的河山教学设计科目:美术授课时间:第12周【教学内容】画家笔下的河山1课时【学习目标】1 .审美感知:能够感受祖国河山秀美壮丽的风景。2 .艺术表现:能够感知艺术家笔下描绘山河的壮丽与峻秀之美.
-
通讯希望小学编2024年4月18日跳绳社团活动跳绳社团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和身体协调,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了发展。同时达到了以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
-
西周外服体系演变与早期天下观商周时期的“服”有三层含义:第一个是狭义上的“职事”“职役”之意。第二个是指具体的“服贡”之物。三是广义上的“臣服”政治观念。狭义上的“职事”“职役”或“服贡”之物都是商周.
-
群文阅读记忆中的年味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记忆中的年味选取新年小感何时再得压岁钱花脸年味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年味。有对新年习俗的感悟,如新年小感;有对压岁钱这一春节元素的回忆,如何时再得压岁钱;花脸.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