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外服体系演变与早期天下观.docx
《西周外服体系演变与早期天下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周外服体系演变与早期天下观.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西周外服体系演变与早期天下观商周时期的“服”有三层含义:第一个是狭义上的“职事”“职役”之意。第二个是指具体的“服贡”之物。三是广义上的“臣服”政治观念。狭义上的“职事”“职役”或“服贡”之物都是商周“臣服”政治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整个国家政治结构来看,西周外服体系的演变折射出中央王权对地方诸政体政治管理方式的变化,其塑造的中国古代早期天下观对后世影响较深。“肇彻周邦”与周初封建“肇彻周邦”一词出自西周铜器史墙盘,是追述成王的政治功绩之语,裘锡圭认为“肇彻”作动词表示“划定疆域”,意为成王开拓确定周王国的疆界。这在西周史上是具备革新意义的功绩,成王通过推行分封建国制度奠定了西周全新政体结构。
2、这也符合学者将文献所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的大分封定在周公东征之后的成康时代。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成王正是通过“选建明德”分封了鲁、卫、唐叔以及齐、燕等诸侯,从而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秩序。成王以分封诸侯而开启的“肇彻周邦”,塑造了西周早期外服体系中东士齐、鲁,北土燕、晋、邢,南士应、曾等诸侯的政治格局。周王在册命这些诸侯长时,还象征性赐予他们“加命专伐”的权力,诸侯长作为周王的“权力代理”身份,对外服地区的异族之邦和殷旧势力行征服扩张之事。这一方面起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无形中推进了西周外服体系的扩张。“敷有四方”与西周外服体系扩张“敷
3、有四方”一语出自西周晚期速鼎,是追述文武二王的功业用语,意即管辖统治“四方”。铜器公布者撰文引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释“四方”为“四方的诸侯国”。很显然这里的“四方”与“中国”是相对的概念,孔颖达注民劳之“中国”为“中畿之国”,这也就近于金文所言“内国”之义。另外,与畿内、内国相对的“四方”乃西周金文常见语,作为西周外服政区意义上的“四方”最显著的语例出自矢令方彝所载“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及“梁诸侯,侯、甸、男,舍四方令”。综合西周金文和传世文献来看,“四方”泛指外服地区的诸侯邦国。承自商代外服的西周畿外“四方”中仍存在很多未臣服的地方邦国。如西周昭、穆、厉、宣时
4、期,周王常派王室虎臣联合诸侯之军共同讨伐东夷、南夷诸邦,其目的是进一步扩大外服的政治势力范围。同时,自成王推行封建确立外服地区的政治格局框架后,对外方势力的征讨还会出现王命诸侯之师讨伐那些未服的诸邦,并逐步将它们纳入西周外服政治体系内。进入西周中期,被周人征服的外方诸邦已经成为外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大诸侯一普通诸侯一附庸”加未服“外方”的政治结构。与此同时,原殷外服地区诸邦在周王和大诸侯的一直不间断征讨下,其内部亦不间断分化、裂变,总体趋势是渐渐臣服于周,形成了“大诸侯一普通诸侯一附庸”的政治等级秩序。西周外服体系的演变及其政治结构的发展必然会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秩序,这种具备“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周 体系 演变 早期 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