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5课 明朝的统治》学习资料.docx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5课 明朝的统治》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5课 明朝的统治》学习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5课明朝的统治学习资料-S学习重点(一)明朝的建立1 .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大肆搜刮民财,致使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元大者B,元朝统治宣告结束。(二)强化皇权1原因:明太祖认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为了巩固统治,必须加强皇权。2措施在中央行政方面: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吏、户、礼、兵、开k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直接掌握了行政大权。军事方面: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
2、责军队的日常管理,但军队的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皇帝牢牢掌控军事大权。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这是一个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负责监视、侦查官民的言行。明成祖时又成立东厂,明宪宗时期还设立了西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皇权高度强化的突出表现。在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司分别掌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它们互不统属,直接向中央负责,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诸子为王:明太祖先后分封诸子为王,让他们驻守各地,起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的作用。(三)科举制度的变化1命题范围:明朝科举考
3、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2答题格式:严格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它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套路进行写作,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四)民族关系1.对东北女真: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立奴儿干都司,加强了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使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范围。2对蒙古: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与蒙古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这一举措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双方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二、学习难点(一)明朝强化皇权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政治稳定:通过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如废除丞相、设立三司等,消除了地方和朝臣权力过大对皇权的威胁,使皇权高度集中,国家政治秩序相对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决策高效:皇权的高度集中使得皇帝能够直接掌控国家的各项事务,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拖沓和权力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的效率。1.消极影响权力过度集中:皇权过度集中,皇帝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成为影响国家治理的关键因素。一旦皇帝昏庸无能,整个国家的政治就容易陷入混乱。而且,高度集中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官僚机构僵化:为了强化皇权而设立的众多机构和复杂的制度,使
5、得官僚机构臃肿,官员之间相互推诿责任,行政效率低下。同时,厂卫特务机构的存在,导致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直言进谏,不利于政治的清明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思想文化禁锢: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土的方式,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考生们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只能埋头钻研“四书”“五经”,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写作,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阻碍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二)理解明朝科举制度变化的实质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表面上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但其背后的实质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统治者需要培养一批忠诚于自己的人才,八股取士通过限定考试范围和答题格式,将考生的思想牢牢地束缚在儒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七年级下册统编版第15课 明朝的统治学习资料 年级 下册 统编 15 明朝 统治 学习 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