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广大的地区称作西域。这里小国林立,在西汉初很多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时间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1.张骞两次通西域的原因第一次: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意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及达成情况第一次: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虽然没有完成此任务,但让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第二次:目的是加强与西域各
2、国联系,这次张骞走访西域各国,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长安,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往来。1.张骞的精神品质:体现出不屈不挠、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等精神品质。在出使过程中,他遭遇匈奴扣押多年,自然环境恶劣等困境,但始终坚持完成使命。(二)丝绸之路1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陆上丝绸之路:长安一河西走廊一西域(今新疆地区)一中亚一西亚一欧洲。长安是起点,通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再往西通往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还有一条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到达朝鲜、日本。1.经济文
3、化的往来从汉朝到西域: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丝绸质地优良,深受西域各国喜爱;开渠、凿井技术改善了西域的水利灌溉条件,铸铁技术促进了西域冶铁业发展。从西域到汉朝: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各种乐器和歌舞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种,多种乐器和歌舞也为中原文化增添了新元素。(三)对西域的管理L西汉时期措施:公元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 .东汉时期措施:东
4、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后来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3意义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地区开始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使原本与西域中断的往来重新建立了联系,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二、学习难点(一)掌握丝绸之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1地理范围广泛难以把握全貌:丝绸之路不仅包括漫长的陆上路线,还有海上路线,陆上路线又穿越多个不同地理环境区域,如沙漠、山脉、绿洲等。学生很难在脑海中构建起完整准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 14 沟通 中外 文明 丝绸之路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