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其四)》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拟行路难(其四)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了解作者及背景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出身寒门,才华横溢却因门第卑微,仕途坎坷。其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寒土进仕之路被严重阻塞。鲍照的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这种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与抗争,拟行路难系列便是典型代表。(二)理解诗歌内容1 .比兴手法的运用:开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水泻平地,流向四方的自然现象起兴,巧妙地比喻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处境。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人的命运则由门第决定,形象地揭示了门阀制度下社会的不合理性,为全诗奠定了悲愤的情感基调。2 .情感的
2、层层推进:“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表面上看是诗人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劝慰自己不应总是悲叹忧愁,实则蕴含着不平之气,是一种压抑情感的自我宽慰。“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诗人试图借酒消愁,然而举杯之际,却因愁绪太过浓烈,连原本想要歌唱来排遣愁绪的行路难都无法继续,生动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嘟躅不敢言”,诗人的情感在此处达到高潮,直言自己并非木石,怎能没有情感?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忍气吞声,徘徊不前,不敢言说心中的愤懑,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掌握诗歌的语言特色本诗语言质朴自然,近乎口语,明白晓畅。如“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等语句,简
3、洁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同时,诗歌在音律上也独具特色,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更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二、学习难点(一)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情感诗人在诗中既有对不公平命运的愤怒控诉,又有无奈之下的自我宽慰;想要借酒消愁、放歌抒怀,却又被现实压抑得无法尽情宣泄,最终只能选择沉默。理解诗人这种矛盾纠结、难以言表的情感,需要深入体会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身世遭遇,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其情感的细微变化。例如,“吞声嘟躅不敢言一句,简单的几个字,背后却隐藏着诗人长期以来遭受的压抑以及对现实的恐惧,如何准确把握这种情感深度是难点所在。(二)深入理解
4、比兴手法的作用比兴手法在诗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诗人表达情感、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理解其作用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比喻关系上,要深入探究其如何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以及这种联系对诗歌情感表达和主题深化的重要意义。比如,水的流向与人生的命运看似毫无关联,但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兴,使两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类比效果,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社会的不公,如何引导学生领会到这种深层的内涵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三、练习题(一)选择题L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以“泻水”起兴,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B.“人生亦有命”一句表明诗人对命运的认同,认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拟行路难其四 行路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