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
资源ID:1361670
资源大小:13.51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了解作者及背景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出身寒门,才华横溢却因门第卑微,仕途坎坷。其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寒土进仕之路被严重阻塞。鲍照的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这种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与抗争,拟行路难系列便是典型代表。(二)理解诗歌内容1 .比兴手法的运用:开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水泻平地,流向四方的自然现象起兴,巧妙地比喻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处境。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人的命运则由门第决定,形象地揭示了门阀制度下社会的不合理性,为全诗奠定了悲愤的情感基调。2 .情感的层层推进:“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表面上看是诗人对命运的无奈接受,劝慰自己不应总是悲叹忧愁,实则蕴含着不平之气,是一种压抑情感的自我宽慰。“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诗人试图借酒消愁,然而举杯之际,却因愁绪太过浓烈,连原本想要歌唱来排遣愁绪的行路难都无法继续,生动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嘟躅不敢言”,诗人的情感在此处达到高潮,直言自己并非木石,怎能没有情感?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能忍气吞声,徘徊不前,不敢言说心中的愤懑,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掌握诗歌的语言特色本诗语言质朴自然,近乎口语,明白晓畅。如“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等语句,简洁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同时,诗歌在音律上也独具特色,一与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更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二、学习难点(一)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情感诗人在诗中既有对不公平命运的愤怒控诉,又有无奈之下的自我宽慰;想要借酒消愁、放歌抒怀,却又被现实压抑得无法尽情宣泄,最终只能选择沉默。理解诗人这种矛盾纠结、难以言表的情感,需要深入体会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身世遭遇,从字里行间去揣摩其情感的细微变化。例如,“吞声嘟躅不敢言"一句,简单的几个字,背后却隐藏着诗人长期以来遭受的压抑以及对现实的恐惧,如何准确把握这种情感深度是难点所在。(二)深入理解比兴手法的作用比兴手法在诗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诗人表达情感、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理解其作用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比喻关系上,要深入探究其如何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以及这种联系对诗歌情感表达和主题深化的重要意义。比如,水的流向与人生的命运看似毫无关联,但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兴,使两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类比效果,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社会的不公,如何引导学生领会到这种深层的内涵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三、练习题(一)选择题L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以“泻水”起兴,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社会现实中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B.“人生亦有命”一句表明诗人对命运的认同,认为人应该顺应命运,不要抱怨。C.“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深沉复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下列诗句中与“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3.关于拟行路难(其四)的艺术特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运用比兴手法,使诗歌生动形象,寓意深刻。B.语言华丽典雅,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C情感起伏跌宕,从无奈到愤懑,再到压抑,层层递进。D.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二)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嘟躅不敢言,两句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2 .诗歌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一句,诗人真的认为人生苦乐由命,不应忧愁吗?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3 .请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三)拓展题L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出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而李白在行路难(其-)中也有类似“行路难”的感慨,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首诗,分析鲍照与李白面对人生困境时情感的异同。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鲍照,还有许多文人的作品也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请查阅资料,列举一位同时期文人及其相关作品,并简要分析作品中是如何体现门阀制度影响的。四、答案(一)选择题LB解析:“人生亦有命”一句并非表明诗人对命运的认同,而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自我宽慰,实则蕴含着对不公平命运的愤懑。2.A解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运用了比兴手法,以水的流向比喻人的命运。A选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以羁鸟、池鱼自比,表达对自由的向往,也是比兴手法;B选项运用了比喻,将雪比作梨花;C选项运用反问,表达诗人的愤懑;D选项运用夸张,极言天台山之高。3E解析:本诗语言质朴自然,并非华丽典雅。(二)简答题1心、非木石岂无感”表明诗人意识到自己并非无情的木石,心中有着强烈的情感,情感在此处开始高涨,从之前的压抑无奈逐渐走向爆发;“吞声嘟躅不敢言”则表明诗人在现实的重压T1尽管内心充满愤懑,却只能强行压抑,将情感吞咽下去,展现出从激昂到压抑的情感变化过程,深刻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2 .诗人并非真的认为人生苦乐由命,不应忧愁。从全诗来看,开篇以“泻水”起兴,揭示了命运受门第决定的不公平现实,已流露出诗人的愤懑。“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只是诗人在无奈之下的自我宽慰之语,其内心实则充满了对这种不公平命运的不满与忧愁。后面“酌酒以自宽”“心非木石岂无感”等语句,者R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愁苦难以排遣,并非真正认同命运而不忧愁。3 .这两句诗以水泻平地流向不同方向的自然现象起兴,比照着人在社会中因门第不同而有不同的命运。其作用在于,一方面,形象地揭示了门阀制度下社会的不合理性,奠定了全诗悲愤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引出后文诗人对命运的感慨与无奈,为诗歌情感的层层推进做了铺垫,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拓展题1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人生道路艰难坎坷的感慨,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鲍照在诗中通过对命运的无奈和内心的愁苦展现了仕途的艰难;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也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体现了人生道路的曲折。不同点:鲍照的情感基调更多是无奈与压抑,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他虽有抗争但最终只能“吞声嘟躅不敢言”,对现实充满了无力感;而李白则具有更为积极乐观的一面,尽管仕途受挫,但仍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和对未来的信心。2 .示例:左思,其作品咏史中“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以涧底松和山上苗为喻,山上苗虽矮小却能遮盖百尺之松,就如同世家子弟凭借门第轻易占据高位,而像左思这样有才华的寒门子弟却只能屈居下僚,深刻体现了门阀制度下人才选拔的不公平,以及对寒门士子的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