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8时间的脚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2.学习运用独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时间的脚印。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时间的宝贵,知道珍惜时间。孔子在大江之上感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们发明日署来记录白天的时间,发明日历,记录日子一天一天的消失,发明钟表,用秒来记录时间的脚步。这些时间都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时间的脚印,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地球发展进程上的时间概念。请看,这是岩石的图片,右边的石头上
2、有规则的条纹,基本上是横向平行于地面的,一层压一层。左边的石头纹路则比较混乱。石头上的痕迹与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书中提到了一些化石,请大家看看图片。这是恐龙化石,这是三叶虫化石,这是长毛象复原图像。上面的3种生物都曾在地球发展的某个阶段存在过,他们的化石就是时间的痕迹。二、作者介绍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当年开始参与创建北京地质学院,此后长期在该校工作。1949年他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文章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三、整体感知请默读全文,划分结构,概括每部分的大意。预设:第
3、一部分:(1-4)提出“时问的话题。第二部分:(5-29)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30-31)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四、重点研读1.书上哪些段落介绍的是“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呢?预设:是7-21段2.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预设:有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3.你能概括出“石烂”到“新生”过程中有哪几个阶段吗预设:山崖裂缝一崩落(碎石,沙砾,泥土)一旅行一沉积一新生。4.从7-21段内容看,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预设:1米代表3000-10000年;无论横竖下层早,上层晚5.同学们请细品第14段的语言,这一段除了介绍人类是破坏石头的因素之一这个信
4、息之外,还有什么意味在里面预设:当然一词和强调人类制造的爆炸比地质作用速度快得多,含蓄地批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是巨大的。6.请画出第5-21段的结构图,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梳理说明顺序提示:常见的逻辑顺序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概括;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点到用途预设:第5段总提下文。第6段,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第7段,过渡,引起下文。第8段,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第9段,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10-11段,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12段,雨水的作用。13段,生物的作用。14段,人的作用。15-18段,泥沙沉积的过程。19-21段,岩石初生的过程。第9段和10-14段之间是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间的脚印 时间 脚印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