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案例-小小医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健康知识.docx
《幼儿园大班案例-小小医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健康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案例-小小医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健康知识.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小小医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健康知识一、案例背景幼儿园大班幼儿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模仿能力极强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发现孩子们对医院场景有着浓厚兴趣,经常在自由活动时模仿医生看病、护士打针的行为。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应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的健康常识,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基于此,教师设计了“小小医生”角色扮演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游戏体验,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二、案例描述活动开始前,教师与孩子们共同布置“医院”场景,用纸箱制作听诊器、针筒等道具,将教室一角划分成挂号处、诊断室、输液室等区域。孩子们自主选择角色,有的当医生,有的做护士,还
2、有的扮演病人。游戏过程中,“医生”戴着自制听诊器,有模有样地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仔细听“病人,的心跳;“护士”则拿着“针筒”,一边安慰“病人”不要害怕,一边演示正确的打针姿势。当“病人”询问“怎样预防感冒”时,“医生”结合平时学到的知识,认真回答:“要多喝热水、勤洗手,还要早睡早起。”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和感受。三、案例分析从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本次角色扮演活动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在认知领域,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深入了解了医院的工作流程、常见医疗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基本知识,将抽象的健康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认知。在社会领域,幼儿
3、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沟通协作,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提高了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从情感态度方面,活动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克服对医院和打针的恐惧心理,同时培养了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此外,幼儿在制作道具和布置场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四、案例反思本次“小小医生”角色扮演活动整体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活动准备阶段,虽然道具制作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但部分道具的仿真度不够,影响了游戏的真实体验,后续可以引导幼儿收集更多真实或仿真的材料,如过期的药盒、儿童玩具听诊器等。在游戏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角色意识不强,存在随意更换角色、游戏秩序混乱的情况,这反映出教师在游戏规则讲解和指导方面不够细致,下次活动前应更加明确角色职责和游戏规则,并在游戏中加强引导。另外,活动后的讨论环节时间较短,部分幼儿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今后可以适当延长讨论时间,鼓励幼儿深入交流,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通过这次活动,教师深刻认识到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未来将继续挖掘更多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设计更丰富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大班 案例 小小 医生 通过 角色扮演 学习 健康 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