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件资源
(共14601
份)
用时:30ms
-
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磁铁的两极磁铁的两极执教者:黄惠君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知道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
-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分析磁铁有磁性一课是教科版义务教导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位磁铁中的第二课。本课.
-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小学五年级科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课程标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探究、总结,知道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轻重和体积都有关。.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
-
机关业务培训讲稿:年轻干部要善于学“走路”“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指明.
-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语言活动:春天的声音课程标准春天的声音这是一个非常唯美的绘本故事。从大自然的声音奏乐成春天的声音,就仿佛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同时在故事中了解到春天到底是什么样子.
-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春雨的色彩课程标准春雨的色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卜.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一主题编写的。俗话说,春天是一幅七彩.
-
机关业务培训讲稿:年轻干部要善于学“走路”“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指明.
-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课程课程标准分级阅读课程对于孩子来书属于早期阅读的范畴。早期阅读,从广义上说,是0-6岁的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
-
【课题】垂线【学习目标】1了.解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理解垂线和垂线段的性质;2会用三角板,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学习重点】垂线的意义、性质和画法,垂线段性质及其简单.
-
圆明园的资料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中,分布着145处景观,1400多处建筑物。安澜园位于海宁盐官镇,与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小有天园并称为我.
-
初中美术教学计划岔河镇中学吴慧儒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贯彻艺术教育的实施方案,以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更好的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现在制定美术教学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本学习充分贯彻并学.
-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初识中国水墨画课程标准欣赏应用课型教学内容分析现代生活中,相当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当漠视,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传统艺术艺术.
-
公开课情况登记表上课教师黎莉萍单位八一实验中学课题结合时政对专题六知识的整合上课班级初三6班公开课级别校级公开课时间2016-05-22公开课情况及重难点本节课是基于基础知识已复习的前提下结合时政进行.
-
五味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各种味觉的游戏活动,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对五种不同味道的感觉。2、能力目标: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结合不同的点、线、形表现各种味觉。3、情感目标:在轻.
-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4.1第2课时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内容分析第四章4.1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从一组图形中辨认.
-
从家乡看祖国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我依据课标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重视课前活动,从不同角度选取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家乡看祖国,激.
-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从家乡看祖国课程标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教学内容分析2、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
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为了避免练习课的枯燥乏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了有趣的导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
-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教学设计方案课程乘法运算数一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领会学习乘法的实用性及必要性。教学内容分析乘法运算数一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
-
人教版三年级南辕北辙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