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案资源
(共14131
份)
用时:38ms
-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 .体会作者.
-
“九九”一乘法口诀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2 .了解乘法表的由来。3 .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表。教学难点:找规律,记熟乘法口诀表。教学过程:一、熟记乘法口诀表出示.
-
6的乘、除法【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P45【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经历“6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理解6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能力及归纳编撰能.
-
8的乘法教学目标:1 .会根据数射线尝试填写几个8,并填写有关的乘式和交换式。2 .通过加倍关系,知道8是4的2倍。3 .能编出8的口诀,熟记并运用、计算。4 .同前4的乘法(写一写)。教学重点:8的.
-
学校:闵行区诸翟学校年级:二年级班级:5班人数:38学科:数学课题:5个3力口3个3等于8个3教师:尤小燕J八、日期:2010.12.16教学目标:1、在情境中直观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方法。2、在问题.
-
5个3减3个3等于2个3教学目标:1、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思想2、经历观察、列表整理,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3、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
-
3的乘、除法教学内容:课本第43、44页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探索、实践“3的乘法”的形成过程。2 .熟练掌握3的乘除法。3 .能用3的乘除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4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推算,.
-
4的乘法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P26-P27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因数为4的乘法,及有关4的乘加与乘减。2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算能力、编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2 .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方形,了解它们的特征。2 .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 .培养学生的初步动手能力和人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公1年级嘉一学期P59-60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等量划分等行为的探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2.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
-
10的乘法【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20【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探索、实践10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10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能力。2 .熟练进行1.
-
2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推算能力、归纳编撰的能力。2.熟记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求积。3.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理解2的乘法的意义,熟练进行2的乘法运.
-
7的乘、除法教学内容:课本第41、42页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7的乘除法。2 .能用7的乘除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算能力、归纳编辑能力。教学重点:掌握7的乘法口.
-
分一分与除法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P31、35o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除法的实质是重复取走。2 .通过等量划分(装袋)、度量、平均分来理解除.
-
2的乘法教学目标:1 .通过数射线的启示,理解和掌握2的乘法口诀,能根据口诀正确求积。2 .引导学生经历口诀的编辑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3 .熟记口诀,并能正确进行口算与应用。4 .培养学.
-
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整理乘法口诀,探究相邻乘法题的关系;寻找规律,进行合理的推算。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3、使学生体会利用相邻的题进行推算的优势。2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相邻乘法题的关系;寻.
-
加与减【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三册加与减【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从图、文字、语言中,收集自己所需的信息。2 .能看懂线段图,知道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好处。3 .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
-
5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 .学习自编5的乘法口诀。2 .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3 .探索5的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知道几个5是几个10的一半。4 .会计算有关5的乘加和乘减算式。教学重.
-
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2 .教学重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