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如何寻求共识.docx  
                                  
                            《改革如何寻求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如何寻求共识.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改革如何寻求共识就戈尔巴乔夫改革研究而言,目前在中国学术界比较容易形成共识的是关于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改革失败的观点。所谓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领域的失败恰恰是他未能走出苏联模式的旧体制。其次,从苏联国家体制角度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也能形成一定的共识。苏联式民族本位的加盟共和国联盟体制为民族分离主义提供了合法性基础,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然学习了苏联的民族区域治理形式,但没有照搬苏联那样的联盟体制,坚持了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从而避免了民族分离主义获得合法性。因此,批判苏联的国家体制弊端也正是肯定中国特色的国家体制。最难以形成共识的是关于苏联政治体制的评价,因为它既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体制的历史起点
2、和基础结构,又是20世纪现实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符号。正是在这个关涉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认识领域,大致上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立场。其一,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它的错误主要在体制的运行层面。因此,对苏联模式的批判不能深入到制度的本质层面,对体制的改革是为了“完善”体制,而非革命性的变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之所以被称为失败的改革,就是因为其动摇了“党政合一”为特征的政治体制,使苏共丧失了政权。所谓“亡党亡国论即是从这一立场出发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否定。其二,认为苏联模式是一个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层面的制度结构,各层面的体制改革互相联系,不能分离。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
3、性来自苏联模式的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包括政治体制的苏联模式整体上是改革的对象。改革的目标是从整体上扬弃僵化的旧体制,建构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有其客观的原因,苏联的改革启动太晚,而且进进退退,长期停顿在体制的表层,不触及旧体制的深层结构,结果丧失了机遇。戈尔巴乔夫是在旧体制根深蒂固的条件下寻求出路,经济体制动不了而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推行激进的政治体制改革,结果既没有改善经济形势,也没有获得民众的支持,而且释放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力量,其失败就很难避免了;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即戈尔巴乔夫当政时的领导集团缺乏驾驭改革大局的经验和能力,并且内部分裂,形成各种利益集团,最终
4、在政治博弈中将国家推向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不等于苏联模式的旧体制不能改革,也不等于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行。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认识应该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高度,不应该停留在维护旧体制的水平上。其三,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是一个自足的封闭体系,政治体制是支持这一体系的核心结构。由于苏联模式的建构是在政治权力的驱动下实施的,是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建构的一种社会体制,所以解释苏联模式的关键是理解其政治结构。这种体制的发生学决定了体制改革的困难,如果要完成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动政治权力机制,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又会带来旧体制的整体性变革,从而使原来的封闭体系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苏
5、联模式的改革是要付出政治转型代价的。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在苏联模式体制框架内未能实现改革的目标,结果以苏联体制“失败”的形式解决了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政治障碍问题;但换个角度,从俄罗斯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指标衡量,可以做另外一个判断,由于走出了苏联模式体制,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在现代化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上述三种立场有对立,也有重合。无论何种立场,似乎都肯定改革的必要性,分歧在于,对何为“改革”存在不同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一是对作为改革对象的旧体制的定位;二是对改革方向和路径的选择。如果说,改革仅仅是为了纠正旧体制的局部错误,其目的是为了完善原有的体制,那么势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革 如何 寻求 共识
 
 
                        第壹文秘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重点工作绩效评估自评表.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