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二.docx
《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二.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2025年7月29日,全国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压实“四方”责任,加强基孔肯雅热疫情风险研判,采取果断防控措施,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要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同,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防范疫情外溢扩散和境外输入。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风险点位消杀,科学有效灭蚊防蚊避蚊。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质控和门急诊管理,提高“早发现”能力,规范开展病例救治,全力防范重症和死亡。要加强健康宣教,规范发布疫情信息,科学引导个人
2、防护,增强公众信心。会议还就近期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部署。基孔肯雅热(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的姿态。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1952年在非洲被发现,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过这个疾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部分
3、地区。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为急起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基孔肯雅热关节痛以侵犯受力关节多见,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基孔肯雅热典型的临床表现刚开始通常是发热,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受力关节;2至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至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至3个月,甚至更长。高烧39、关节剧痛与皮疹的“基孔肯雅三联征”症状,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特点。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症状相似,常被混淆。两者都是通过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登革热“危险更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孔肯雅热 疫情 防治 心得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