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二.docx
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心得体会2025年7月29日,全国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压实“四方”责任,加强基孔肯雅热疫情风险研判,采取果断防控措施,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维护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要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同,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防范疫情外溢扩散和境外输入。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和风险点位消杀,科学有效灭蚊防蚊避蚊。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质控和门急诊管理,提高“早发现”能力,规范开展病例救治,全力防范重症和死亡。要加强健康宣教,规范发布疫情信息,科学引导个人防护,增强公众信心。会议还就近期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部署。基孔肯雅热(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我国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已经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弯腰的姿态。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1952年在非洲被发现,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过这个疾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区。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为急起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基孔肯雅热关节痛以侵犯受力关节多见,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基孔肯雅热典型的临床表现刚开始通常是发热,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受力关节;2至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至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2至3个月,甚至更长。高烧39、关节剧痛与皮疹的“基孔肯雅三联征”症状,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特点。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症状相似,常被混淆。两者都是通过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登革热“危险更大”。登革热的危险在于其重症可能导致严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而基孔肯雅热虽然较少危及生命,但其标志性的关节剧痛往往更持久。如感染,首先要做好体温管理。无论哪种疾病,体温超过39摄氏度时都应积极降温,但在登革热流行季节要非常慎重。由于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非常类似,如果不能排除登革热,需要禁用阿司匹林,因为可能诱发出血。专家建议,应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若持续发热或疼痛,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一天用药不超过4次,退烧药与感冒药尽量不要叠加使用。其次是液体补充。积极预防脱水,可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饮用,必要时也可以静脉补液。还要做好隔离与防护。发病后5天内需做好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再次叮咬后传播给他人。目前发现的病例均为轻症,但也需要关注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慢病患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专家特别提示,这些人群需高度警惕重症风险,原因在于对于新生儿,若母亲分娩时处于病毒血症期,病毒可通过产道传播,新生儿感染后可能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对于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易合并细菌感染;对于慢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血压波动,糖尿病患者会加重关节病变风险。基孔肯雅热是伊蚊传播,伊蚊是依靠积水繁殖后代的,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是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一灭成蚊,可通过家用的各类灭蚊药物,如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罐等灭蚊。二清积水,也就是清除伊蚊产卵的地方。伊蚊是依靠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产生幼虫。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出倡议:“每日三分钟清除积水”,尤其关注家中花盆托盘、饮水机积水、水生植物等蚊虫孳生地,积水容器需倒置或加盖,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三防叮咬。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在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镂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基孔肯雅热病毒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除蚊虫孳生地 清理积水:定期清理房前屋后的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水桶、水缸等,避免积水成为蚊子孳生地。对于无法清空的水体,如景观池等,可投放灭蚊幼虫药剂。 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及时清理杂草、垃圾。农村地区要注意猪圈、牛棚等畜禽圈舍的卫生,定期消毒灭蚊。个人防护 物理防护: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需外出,穿长袖上衣、长裤,选择浅色衣物。室内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尤其适合婴幼儿和老人。 化学防蚊:外出时在暴露皮肤涂抹合格的驱蚊剂,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产品。在蚊虫密集区域,可使用蚊香、电蚊拍等工具辅助灭蚊。旅行防护 提前了解:出发前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 旅行中防护: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行时,注意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也可涂抹驱避剂,避免蚊子叮咬。临时居住场所应配备蚊帐或电蚊香等防护用品。 旅行后监测:从境外或其他流行地区旅行返回后,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返回2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