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docx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要点与练习-S学习重点(一)文言字词积累1.实词“是鱼之乐也”:“是”,这,指示代词。在古文中,“是”常作指示代词用,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僧),此处“是”同样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在本句中即指“鳏鱼出游从容”这种情况。“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怎么,疑问副词。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安”均表疑问,用于询问方式、原因等,在本句中是惠子对庄子知晓鱼快乐这一说法的质疑。“固不知子矣”:“固”,固然。此词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在此处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对“不知子”这一情况加以确认。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中“固”也是“固
2、然、本来”之意。“子固非鱼也”:“固”,本来。与上句“固不知子矣”中“固”含义不同,这里强调庄子原本就不是鱼这一客观事实。“请循其本”:“循”,追溯。该词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循行”有顺着行走、巡视之意,在此句中“循其本”即追溯话题的本原。1虚词“之”“是鱼之乐也”:助词,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明所属关系,如“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此用法在古文中常见,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一个分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本是一个主谓句,加上“之”后,成为“予独爱”的宾语。“其”:“请循其本
3、”:代词,指代话题。在文言文中,“其”作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此处指代庄子和惠子关于鱼是否快乐的讨论话题。“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如“尝射于家圃”(卖油翁)。(二)特殊句式理解1.判断句:“是鱼之乐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直接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表明“这是鱼的快乐”。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标志还有“者也”“乃为”等,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在古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后置,以此
4、突出动作发生的地点、方式等。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实际语序为“于长勺战”。(三)文意理解1 .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展开辩论,庄子以“鲸鱼出游从容”判断“是鱼之乐也”,体现出他以主观感受去体悟外物,将自己悠然闲适的心境投射到鱼的身上,认为鱼也能享受这份自在。而惠子则从客观逻辑出发,以“子非鱼”为依据,质疑庄子无法知晓鱼的快乐,两人观点的分歧展现出不同的认知方式。2 .庄子不直接回应惠子关于如何知鱼之乐的质疑,而是采用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顺着惠子“非鱼不知鱼之乐”的逻辑,巧妙地将问题抛回给惠子,体现出庄子思维的敏捷与论辩技巧的高超。3 .在惠子进一步强调“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5、;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时,庄子通过“请循其本”,回到最初惠子提问时的语境,将“安知”从惠子所表达的“怎么知道”偷换概念为“在哪里知道,回答“我知之濠上也”,从而在这场论辩中占据主动。二、学习难点(一)庄子思想理解1 .庄子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这背后反映出他“物我合一”的哲学思想。庄子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在他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快乐和存在方式,人不应以功利、理性的思维去强行界定和认知。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符合庄子所推崇的自然状态,所以他能从鱼的游动中感受到快乐,并且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鱼的状态相融合,达到一种“我即鱼,鱼即我”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超越了常人对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惠子游 濠梁之上 学习 要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