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docx
《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儒家“致中和”思想对中医稳态理论的形成影响极大。其取法天地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医天人和谐的稳态理论,其交感思想影响了中医自趋稳态机制理论框架的构筑,其“用中”思想影响了中医最佳有序动态生命观的形成。儒家“致中和”思想及其特点: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中庸蕴含了极其深刻的哲学道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其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其影响。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
2、时期子思所作。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中庸蕴含了极其深刻的哲学道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其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其影响。“中”的含义:在论语中载有古代圣王尧临终前传帝位于舜,并告诉他统治臣民的四字要诀为“允执其中”。后来,舜传位于禹时,也如此告之。孔子在礼记日中庸中说:舜治国就是“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中”是指不偏不倚、无过之不及的状态。其“执中”、“用中”是统治阶级“执其两端而用中”的一种统治秩序。“和”的含义:“和”有调和、和谐双层含义。调和是一种手段,而和谐是一种目标。左传9昭公二十年记有晏婴与昭公的一段对话,晏婴运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和如羹也”。又说:“水火醯醯盐梅,以烹鱼肉,埠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之不及,以泄其过”。前者指调和,如同厨师制作羹汤,将不同因素适度调配,使之达到最佳;后者指和谐,是一种最佳的状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 中和 思想 中医 稳态 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