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案例-如何做一位好朋友:友谊的基本规则.docx
《幼儿园大班案例-如何做一位好朋友:友谊的基本规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案例-如何做一位好朋友:友谊的基本规则.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如何做一位好朋友:友谊的基本规则一、案例背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主动探索与同伴建立关系的方式,但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尚未完全消退,在交往中常常出现矛盾与冲突。班级里经常有孩子因为争抢玩具、意见不合而闹别扭,对“如何做朋友”“朋友间该遵循哪些规则”缺乏清晰认知。为引导幼儿理解友谊的内涵,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教师决定以实际发生的事件为契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二、案例描述区域活动时间,朵朵和果果都想玩娃娃家的粉色小书包,两人互不相让,果果直接从朵朵手里抢走书包,朵朵瞬间大哭起来。教师赶忙上前询问情况,果果理直气壮地说:“我先看到的!”朵朵抽泣着反驳:“是我先拿到的!”周围
2、其他小朋友也围过来,有的指责果果太霸道,有的则劝朵朵再选别的玩具。这时,教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把两个孩子带到一旁,引导他们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待两人情绪稍缓,教师组织全班幼儿围坐在一起,以这个事件为话题,展开“如何做好朋友”的讨论。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不能抢东西”,有的说“要轮流玩”,还有的说“朋友不开心要安慰”。教师将这些想法一一记录下来,和孩子们共同整理出“友谊的基本规则”,并制作成图画海报张贴在教室显眼处。三、案例分析在这次事件中,朵朵和果果的冲突源于幼儿典型的自我中心思维,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尚未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果果直接抢夺的行为,反映出其缺乏正确的交往策略;
3、朵朵的哭泣则显示出她在面对矛盾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而其他幼儿的反应表明,他们对公平、友善等交往原则有一定模糊认知,但尚未形成清晰、稳定的规则意识。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引导幼儿表达想法、组织集体讨论,将个体冲突转化为全体幼儿共同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主动思考、总结出友谊的基本规则,这种基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让幼儿理解和接受。四、案例反思本次事件的处理和教育活动的开展,让我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引导。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充当“调解员”的角色,更要成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将冲突转化为教育资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观察幼儿的日常交往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宜的指导。同时,要持续强化幼儿对友谊规则的认识,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多样化活动,帮助幼儿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培养他们建立良好友谊关系的能力,让幼儿在充满爱与规则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大班 案例 如何 一位 好朋友 友谊 基本 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