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docx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需从原理出发,结合结构与性能要求系统推进,以下是关键内容:一、设计核心原理热交换器通过管程(管内流体)和壳程(壳内流体)的流体温差,利用金属管壁传热,实现热量交换。核心遵循傅里叶导热定律和牛顿冷却公式,需确保传热系数、对数平均温差及传热面积的合理匹配。二、设计关键步骤1 .工况与参数确定-工艺条件:明确冷热流体的流量、进出口温度、压力、物性参数(比热容、黏度、导热系数等)。-设计目标:确定传热负荷(Q=cmAT),明确流体流动方式(逆流、并流或折流)。2 .结构选型与初步参数- 壳体与管径:- 壳体直径根据管排数、管间距(通常L25-1.5
2、倍管径)及布管方式(三角形、正方形排列)确定。- 管径常用619X2mm或625X2.5mm,小管径可提高传热系数,但易结垢。- 管长与管数:- 管长一般取L5-6m(常见3m、6m),长径比(壳径/管长)约1:15-1:25。- 管数根据传热面积(A=JidLX管数)初步计算,需兼顾流体流速(管程0.5-3ms,壳程0.2-l.5m/s)。3 .流动与传热计算- 管程与壳程传热系数:- 管程:用DittUS-BOelter公式(湍流)计算QL考虑雷诺数(Re)、普朗特数(Pr)。- 壳程:通过Kern法或Bell-Delaware法,结合折流板间距(通常0.2-1倍壳径)计算&2。- 总传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 热交换器 原理 设计 管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