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docx
《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一、备课管理1 .教学计划制定:教师应在每学期开学前,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分析教材结构、知识体系及课程标准要求。同时,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计划需明确本学期在思想教育、基本知识传授、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具体要点,精准剖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教学任务与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和要求。2 .教学进度安排:依据教学计划,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期教学进度,精确规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表,涵盖教学章节、授课日期、教学方法、预计课时等关键信息,确保教学进程有条不紊。教学进度表需经
2、备课组讨论、教研组长审核后,提交学校教务处备案。3 .备课试讲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做到“一备教材、二备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特点,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在此基础上,进行备课试讲,通过模拟课堂教学,检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方案。4 .教案撰写规范:教师需按照教学进度,提前一周撰写完成教案。教案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主要内容,做到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设计合理。教案书写要工整规范,电子教
3、案需格式统一。严禁无教案上课,对于未按要求撰写教案或教案质量不达标的教师,学校将予以批评指正,并责令限期整改。5 .课前复备要点:在上课前,教师要对教案进行再次审视与完善,即复备。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根据最新教学动态与学生实际情况,优化教学设计。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补充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课堂习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6 .课后教学反思: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回顾与反思。认真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如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学生参与度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通过反思积累教学经验,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水平。教师
4、应将教学反思以书面形式记录在教案中,学校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检查与评价。二、上课管理1 .课前准备与课堂纪律:教师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教学用具的准备、教学课件的调试等。严格遵守上课时间,不得迟到、早退,下课不得拖堂,确保教学时间的完整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中途离开课堂,不得接听电话或从事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为学生营造专注、有序的学习环境。2 .教学组织与环境营造:教师要精心组织每一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演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创造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使学
5、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3 .课堂秩序维护与学生管理:教师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发言先举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言声音洪亮清晰。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不轻易打断、否定学生的发言。对于个别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要保持冷静,以耐心、包容的态度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及时改正,不得将学生撵出课堂或采取其他不当的惩罚措施。4 .教学目标达成与知识传授:教师上课要确保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无误,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与连贯性,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引
6、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5 .教学主体与主导关系: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发挥引导、启发、组织、协调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6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课堂教学各环节之间要过渡自然、联系紧密,时间分配合理。导入环节要简洁明了,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授环节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习环节要针对性强,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的训练;总结环节要提纲挈领,帮助学生梳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教师 管理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