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古诗.docx
《元宵节的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宵节的古诗.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元宵节的古诗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宋代:贺铸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秋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苒苒,梦依依。天际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译文东风初起的京城解除宵禁之时,我伴着看貌如稼李、步生莲花的美人归去。五更的钟声响起,笙歌已散尽,月色皎皎而灯火稀疏。香烟袅袅,梦魂恢依。天际寒意散尽,我减下春衣。京城迢递,不知在何处,只望见稀疏冷落的银河下孤雁高飞。鉴赏这是一首记梦词,写梦中京城元宵节的快乐情景,以及梦醒后的凄清之境和失落之感,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抚今追昔、明珠暗投的心情。上片写梦境。在梦中,词人仿佛又置身于东京的热闹繁盛的元宵之夜。古代都市实行宵禁,闹市绝行人
2、。唐以后,逢正月十五前后几日解除宵禁,让人们尽情观灯游赏。首句用词华丽欢快,使整个梦境处于快乐奇妙的氛围之中。尽情巡游之后,词人仿佛和一个女子相伴而归。这女子步态多姿,似乎一步一朵莲花;这女子容貌娇美如秋艳的桃李。他们密切地行走在一起,四周的环境是: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虽是曲终人散、天色将晓的时间,但节日的痕迹仍到处可见。“五更示意笙歌彻夜,热闹时间之长;“十里点出东京到处繁华,庆祝佳节范围之广。从侧面烘托出东京元宵佳节的欢腾热闹,给人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也符合梦境似断似续、似真似幻的实际状况。整个上片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体现了东京元宵之夜的良辰美景和舒心满意,
3、也表达了词人对之追念、珍惜、留恋的感情。下片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与上片形成显明对比。一觉醒来,笙歌、灯火、佳人全都子虚乌有。眼前是炉香袅袅,境况孤凄,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无穷。现实与梦境,如今与往昔,孤凄与快乐,对比分明。梦中京城,如今日涯;梦中佳节,笙歌灯火,激烈人心,如今暮春,只有琐碎平凡的减衣换季;梦中的五更,他与佳人相伴,踏月赏灯而归,眼前的拂晓,只有对往昔的思念,更品尝出此刻的孤寂,凤凰城阙远在天际,当年的生活亦不再来。“知何处表达了一种怅惘之情。词人把目光望向窗外,梦中的灯月,心中的京城都看不到;稀疏的晨星中,一只孤雁鸣叫着飞过。这许是眼前景的实写,却更具象征和比方。远离京城,有志
4、难展的词人就正像那只失群的孤雁。在这一凄清画面衬托下,词人抚今追昔、郁闷失意的心绪显露无疑。全词构思完整,一挥而就。上下片的环境、氛围、心情迥然不同。一梦一真,一虚一实,一乐一哀,对比显明,又侧重后者,强调词人今日的失意。做梦乃生活中平常现象,词人却能因之为词,创作出胜利的佳构,抒发自己的哀乐,实非易事。上元竹枝词清代:符曾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译文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宝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上元夜六首其一唐代:崔液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鉴
5、赏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阑,人不得顾。王、主之家,立刻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详细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宵节 古诗
第壹文秘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重点工作绩效评估自评表.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