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三年级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整理书包学情分析: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个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高年级的起始年级,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
-
四年级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巧手剪窗花活动目标1 .初步体验简单的手工制作一剪窗花,能安全规范地使用剪刀等劳动工具,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窗花,体会传统工艺的魅力,弘扬工匠精神,形成传承。2 .体会劳动光荣,初步.
-
公文写作业务培训讲稿:写材料就像“搭积木”初入材料岗位两月有余,对文字工作的认知仍停留在闭门造车的阶段,导致写的材料上不接天线、下不接地气,时时抓耳挠腮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幸得良师解惑,将材料工作以“.
-
二年级主题队会活动设计红领巾心向党一、活动背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党的一百周年,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文化,颂扬党的丰功伟绩。培养少先队员的爱国主义思想。将祖国的花朵培养成社会主义建.
-
四季之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并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春天的黎明.
-
三年级劳动教育教学设计洗红领巾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劳动经验,他们热情积极,喜欢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并能使用简单的生活工具,独自完成简单的劳动。但他们劳动经验不够丰富,还不能全面做好劳动.
-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一篇精读课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
-
13X19=5X4=14X4=19X16=14X18=11X15=16X10=7X11=3X7=8X12=15X3二9X7=11X11=18X9=4X13二16Xll=18X5=9X8=15X13=1.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比尾巴说课稿一年级语文比尾巴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比尾巴是一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小动物是孩子们最亲近和喜欢的朋友。这篇课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
-
选手姓名选手编号.送述时由.送,矍登记员对折蜜封.中国潮州菜烹饪技能大赛作品说明表此栏由选手填写作品名称品型作类口规定主料菜肴口自选菜肴创作口传统菜品类型创新菜肴主料辅料特殊调料其他原料作品质量说明烹.
-
谈一下教育整顿的认识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新时代政法战线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对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森林公安刚刚完成转隶,作为公安大家庭的一份子,此次政治大考适当其时,有.
-
八年级上册数学学案第2章第4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预习目标:1、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能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够利用.
-
草房子感受50字1、在陆鹤身上我明白得了,尊严的伤害并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是最好的解药;每自己身上全部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美,欣赏别人,别人才会尊重您。2、草房子写了主人公.
-
第6周教学教案设计课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课型新授课任课教师学习目标1 .能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等腰三角形。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图,提高熟练地使.
-
风俗语录结婚压床娃娃是什么意思一、压床娃娃是什么意思L压床娃娃是什么:是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原来都是要一个男孩来压床的,即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
-
八年级上册数学学案2.4(2)作线段的垂线预习目标1 .能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预习重点:能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
-
利昌学校(小学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板学科一语文一教研组_三年级.初备人.刘小乔复备人.谭菁备课时间_2.26_课题燕子.课型课时2序号1内容分析L文本位置、文体、主要内容本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
-
深秋钓鱼技巧深秋钓鱼的技巧1、深秋鱼类活动与天时地利的特点深秋垂钓不同于其他季节。气候一天比一天冷,早晚冷,白天时间短。鱼出窝晚、归窝早。鱼摄食不像春季那样一天比一天贪,此时已是肚饱肉肥,鲫、鲤即使摄.
-
游太湖龙文梦乐园作文500字你喜欢旅游吗?你是旅游达人吗?如果是,那就请不要错过太湖龙之梦乐园!太湖龙文梦乐园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在美丽的太湖南岸,占地面积约有L2万亩,超级的大!太湖龙之梦乐园里.
-
木兰从军的主旨句木兰从军主旨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木兰诗主旨句: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1、木兰从军讲述了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