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案资源
(共13993
份)
用时:22ms
-
统编四下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宝葫芦的秘密是我国当代作家张天翼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童话故事。本文节选了原著的开头部分。写了一个爱幻想的孩子王葆得到了梦想中的宝葫芦,这个宝.
-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编排了古诗三首黄.
-
统编四上走月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走月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走月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
-
统编四下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2 .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
-
我上学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应并喜欢上学。2、 教育学生有礼貌、爱惜新书。3、 动手制作课程表,热爱学习。教学重点:教育学生有礼貌、爱惜新书。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上学的意义,.
-
统编四下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4 .通.
-
统编四下六单元芦花鞋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 .能初步感受课文中的美好与苦难。2 .对“成长”有新的感悟,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3 .激发青铜葵花的阅读兴趣。教学重点:1 .能初步感受课文中的美.
-
统编四上观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3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
统编六上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2 .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重点: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教学难点:体会课文.
-
统编六上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2 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自然段。教.
-
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备课思考课外阅读,特别是整本书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孩子成长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关于这一点,广大的一线教师,都有足够的意识。可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
-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回顾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事情发展,巩固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2,结合语文作业本,通过圈、戈I、批注等方法,从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动作.
-
统编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选自两衡的“新闻四部曲”之没有新闻的角落。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用十五年.
-
统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坐井观天通过浅显易懂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事情要眼界开阔的深刻道理。在本文学习过程中,我将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积.
-
统编五上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栈、冤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生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件初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
-
统编五年级下册六单元田忌赛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画出田忌与齐威王的赛马对阵图。2 .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学习孙膑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
统编五年级下册军神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教材分析:军神是一篇小说,写的是刘伯承眼睛受重伤以后,到德国人开的诊所就医的故事。刘伯承为了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着巨痛接受手术。小说表现出刘伯.
-
统编五上落花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2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
统编二下大象的耳朵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大象的耳朵是一则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全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大象有一对聋拉着的耳朵,当他遭到很多动物伙伴质疑后决定将耳朵竖起来,结果被小虫子吵得心烦,最后明.
-
扬趣味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1课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导言: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新思维,新创新需要我们每个老师注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我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