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案资源
(共13993
份)
用时:23ms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教案内容分析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比如:画图、画线段等,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要用加法计算。经历策略.
-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定习数位出示计数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1.计数器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笫三位是什么位?个位上I颗珠子表示几个儿?十位上1颗珠子表示几.
-
1000以内数的组成和读写法教案一、复习引入.1 .更习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师生小结:读数、写数都从高位开始,末尾的O不读.2 .小游戏:按要求数5个数.(1)数出一千以内尾数是。的数来.(2)数.
-
1-20各数的认识教案内容分析本节课通过练习的形式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20以内数的读写、数的顺序以及数的组成,巩固数的意义,从而加深对数的理解。通过复习活动,体会复习的必要,复习的意义。充实学生.
-
1-5的认识精品教案内容分析把数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实物中抽象出的过程,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练习课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分配请学生快速说出结果.22+8=25+30=4+21=46+8=39+5=69+5=42+50=5+44=2.听算全班计尊,再集体订正.9+2.
-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一、情境导入1 .夺红旗比赛.祖织学生完成教材第95页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乂快。2 .讨论。(1)这些跑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每一种计算遨分别可以用什么方法计?(2)说说每种.
-
成长变变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2 .学会积极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挑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3 .增强学生的自大心和自我认知.
-
如何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更好保护自己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学会识别预警信号及应对措施。2 .掌握基本的应急逃生技能,学会在灾害来临时如何自我珍爱。3 .培.
-
寻找未知的自己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模式。3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教学重.
-
6的乘法口诀教案内容分析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编制口诀、整理口诀、记口诀、用口诀,亲身经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这样安排,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并掌握6的乘法口诀。课时目标知识与.
-
8和9的加减法解决问题教案内容分析学生已经有了解决例题的经验,所以在巩固阶段,更多的是采取学生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回顾.
-
6和7的认识教案内容分析本节课以游戏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兴趣。这节课知识点很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比较困难。因此以游戏导入,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趣浓厚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在学生自主学.
-
8养小鸡教学设计课题养小鸡单元生产劳动学科劳动年级三年级核心素养目标劳动观念:掌握常用的生产劳动知识;了解养鸡的常识。劳动能力:了解养小鸡的注意事项,收集更多的养殖经验;掌握养好小鸡的工具材料和操作步.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r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最直接的基础。同时.
-
5的乘法口诀教案内容分析“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整个过程,依托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的.
-
“远离毒品,健康成长”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毒品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毒品的侵害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远离毒品,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本次班会旨在通过.
-
条幅集字练习(一)教学设计新津县泰华学校刘曾教材分析:本课为华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教材第7课条幅集字练习(一),共有“出处和释义”,“设计幅式”、“我知道”三个模块,其中“出处和释义”、“我知道了”.
-
6TO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精品教案内容分析通过加强比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理解已知和未知的内容,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后求还剩多少.
-
8和9的加减法教案内容分析本节课学习8和9的加减法运算,整节课的教学都要创设生动的情境,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探究中,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