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案资源
(共17203
份)
用时:37ms
-
统编版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1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统编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珍珠鸟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以自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指导感情朗读,渗透学法指导,并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体现“以读为.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简答题专题训练1 .开学一周后,某中学七年级(5)班开展了下列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同学们都说:“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别样的天地:富有挑战的课程,新奇的实验器材,丰.
-
报任安书理解性默写训练1.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举屈原的例子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文解释自己忍辱负重、著书立说做铺垫的句子是“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举韩非子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人生失.
-
统编版六国论原文、重点字词注释及译文一、六国论原文六国论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
六国论情景式默写及答案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不是通常所认为的“(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弊在赂秦。2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暴霜也有荆棘”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
-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训练1 .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 .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3 .过秦论中贾谊用“于是废先.
-
统编教材第一册7.大小多少教学目标:1 .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12个生字,认识反犬旁和鸟字旁2个偏旁。会写“小、少”等5个生字和竖折折钩1个笔画。2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
-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_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游_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本单元是习作策略单元,游_是继金华的双龙洞海上日出以及例文七月的天山颐和园之后的习作练习。写游览过的一个地.
-
统编六下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单元人文主题:让真情实感在笔尖流露。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感情的。习作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生字,会认读确乎、空虚.
-
统编六下古诗词专项复习评课稿言传诗词之美,尽享语文之趣学习诗歌,使学生具有优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怀。教学诗歌,使教师挥洒自如、开怀畅谈,尽享语文教学的乐趣。老师的古诗词复习课,上的比较成功,我想主要用三.
-
统编六上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教学难点:读.
-
统编六下古诗词专项复习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归类梳理所学的古诗,帮助学生对所学古诗进行一个有条理的梳理,形成知识建构。2、在归类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填空连线,古诗运用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古诗再次重.
-
统编六上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2 .理解诗句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3 .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
-
统编四上繁星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 .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2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3 .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
-
统编六上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教学难.
-
统编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借助资料,理解故事内容,体会诗人情感。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1 .借助资料,理解故事内容.
-
统编六上桥教学设计含反思文本解读:桥这篇课文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微型小说。作者谈歌先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肆虐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
-
统编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关注个体差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学情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五年级学生已经.
-
统编三下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