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1.2.docx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想让国家昌盛,民族的团结才是首要。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直到现在,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十几个朝代。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六十一年时间,新中国由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发达国家。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民族团结,没有内战。六十一年,中国自行发明了火箭、军舰、潜艇等现代军用物资。只要民族团结,定可振兴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要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作用,落实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作为高校的党员干部,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贯穿其中的重大原则,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保证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切实提高民族政策理论水平,提高民族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自觉做到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要通过加强政治理论武装、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有效结合起来,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做好民族人才培养工作。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数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是山东聊城人。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1993年春天,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村他跑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上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地足迹。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就这样,一个优秀的干部永远离开了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相一致,中华文化也是“多样性”与“共同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一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共识。这个共识是内蒙古自治区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社会安定、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全区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铸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二是必须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好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增进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积极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三是引导各族群众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铸中国梦”为总目标,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把内蒙古民自治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作为全国的标杆。四是“推进国家统编教材”工作开展,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让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享受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教育,是一项既利于当前又利于长远的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讲座,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详细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演变、变化,从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问题”的极端复杂性,深刻了解了世界视角下民族问题的极端严峻性,清醒地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交汇的中华民族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