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沙热诊断和治疗方案测试题及答案.docx
拉沙热诊断和治疗方案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拉沙病毒的基因组为()A,单条双义单股负链RNAB.2条双义单股负链RNA(S和L)C.3条双义单股负链RNAD.双链DNA2 .拉沙热的主要传染源是()A.家猫B.多乳鼠C.黑家鼠D.小霰鼠3 .拉沙热的潜伏期为()A. 1-3天B. 6-21天C. 25-30天D. 31-35天4 .拉沙热的病死率约为()A. 10%-15%B. l%-3%C. 30%-40%D. 50%-60%5 .拉沙热恢复期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不包括()A.听觉异常B.幻觉C.肢体末端坏死D.抑郁6 .拉沙热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一般于发病后第几周出现()A.第1周B.第2周C.第3周D.第4周7 .拉沙热的首选抗病毒药物是()A.禾U巴韦林8 .阿昔洛韦C.奥司他韦D.干扰素8.拉沙热应与以下哪种疾病鉴别()A.普通感冒B.糖尿病C.心脏病D.埃博拉出血热9 .拉沙热患者的隔离时间至少为()A. 1-2周B. 3-4周C. 5-6周D. 7-8周10 .拉沙热的预防措施不包括()A.灭鼠B.环境整治C.接种疫苗D.防鼠1 .拉沙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热、脂溶剂、去污剂等敏感。2 .拉沙热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受染动物及其排泄物、医院内感染等。3 .拉沙热患者临床表现中,约2/3病例有o4 .拉沙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机制为病毒直接作用,其中以损伤最常见。5 .拉沙热的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和6 .拉沙热患者的血清学检查中,IgG抗体一般发病后第周出现。7 .拉沙热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免疫血浆治疗。8 .拉沙热的预后大部分良好,但少数可遗留等后遗症。9 .拉沙热在西非国家如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等流行。10 .拉沙病毒的S片段全长,编码病毒的核蛋白(NP)和包膜糖蛋白(GP1>GP2)o三、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拉沙病毒的宿主动物包括()A.多乳鼠B.黑家鼠C.小跟鼠D.家牛E.家猪2 .拉沙热的临床表现有()A.发热B.寒战C.咽炎D.胸骨后疼痛E.蛋白尿3 .拉沙热发病机制中涉及的炎性介质包括()A.IL-8B.IP-IOC.IFN-D.IL-12E.IL-64 .拉沙热的病理改变可见于()A.肝脏B.心脏C.肺脏D.肾脏E.脑5 .拉沙热的实验室检查包括()A.血常规检查B.尿常规检查C.生化检查D.血清学检查E.病原学检查6 .拉沙热的诊断包括()A.疑似病例B.临床诊断病例C.确诊病例D.病原携带者E恢复期病例7 .拉沙热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A.卧床休息B.补充电解质C.补充血容量D.防治休克E.必要时使用抗生素8 .利巴韦林用于拉沙热治疗时,给药方式有()A.静脉给药B.肌肉注射C.口服给药D.皮下注射E.舌下含服9.拉沙热的预防措施中,控制传染源的方法有()A.灭鼠B.环境整治C.消毒D.杀虫E.隔离患者10.拉沙热的流行特征包括()A.主要分布于西非国家B.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C.无明显季节性D.可发生输入性病例E.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拉沙病毒可在Vero细胞中繁殖。()2 .拉沙热患者在病程后期可能出现脑膜脑炎。()3 .拉沙热的病死率在重症病例中为15-25%。()4 .拉沙热的确诊病例需要具备实验室检查证据。()5 .拉沙热的预防有可供使用的疫苗。()6 .拉沙热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7 .拉沙热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在重症病例中可能升高。()8 .拉沙病毒的L片段全长7.2kb,编码病毒RNA多聚酶和Z蛋白。()9 .拉沙热的潜伏期为3-5天。()10 .拉沙热的治疗中,利巴韦林应尽早使用。()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拉沙热的传播途径。2 .简述拉沙热的临床表现。3 .简述拉沙热的诊断依据。4 .简述拉沙热的治疗措施。参考答案单选题1. B2. B3. B4. B5. C6. B7. A8. D9. B10. C填空题2 .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污染的针头3 .蛋白尿4 .肝5 .实验室检查6 .37 .抗病毒治疗8 .听力丧失9 .尼日利亚10 .3.5kb多选题1. ABC2. ABCDE3. ABCDE4. ABCDE5. ABCDE6. ABC7. ABCDE8. AC9. ABE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V9. ×10. 简答题1 .拉沙热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主要通过接触受染动物及其排泄物而感染;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拉沙热患者的血液、尿、粪便或其他身体分泌物;以及通过污染的针头等感染;还可发生人际传播或医院内感染,但无证据表明人与人之间可通过空气传播。2 .拉沙热的临床表现:潜伏期6-21天,平均10天。起病较缓,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虚弱,头痛、咽痛、咳嗽、弥漫性肌痛。少数病例在病程第2周在面、颈、躯干和臀部出现微小的斑丘疹。胸骨后疼痛、肝区触痛明显。发热一般持续7-17天,第2-4周开始恢复,多数患者周身虚弱乏力并持续数周。少数患者(5-20%)在病程3-6天上述表现加重。病程后期可出现脑膜脑炎,表现为震颤、肌阵挛性抽搐、癫痫样发作、定向力障碍、痴呆、嗜睡、昏迷等,致死性病例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重症儿童病例可出现严重全身水肿、口唇起泡、腹胀和出血等,病死率高。恢复期可出现短暂性头发脱落、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听觉神经损伤等。后遗症主要为神经精神系统后遗症,如听觉异常、耳聋,前庭功能障碍,幻觉、痴呆、躁狂、抑郁等。3 .拉沙热的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拉沙热流行地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临床特点(发热、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作为早期诊断线索);实验室检查(血清中特异性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拉沙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拉沙病毒)。4 .拉沙热的治疗措施:主要为对症处理,应采取严密隔离至少3-4周。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密切观察心肺功能,监测血压、肾功能,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抗病毒治疗首选利巴韦林,发热期均可使用,应尽早应用,病程1周内接受治疗可降低病死率,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有不同的剂量方案。还可以使用免疫血浆治疗,但存在一些困难且疗效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