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生态建设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docx
在全县生态建设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开这个调度会,主要是想面对面鼓鼓劲、压压担子、理理思路。这两天,我利用早晨和傍晚的时间,沿着县域内的*河、*山步道走了走,看了看。在*镇段河道旁,看到几个老人在清理河岸的杂草,边干边说“现在水清了,鱼多了,咱得守好这方水”;在*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老周拉着我看田填边的生态沟渠,“您瞧这水芹长得旺,既净化水质又能卖钱,比单纯种庄稼划算”;但也在*社区转角处发现了零星的垃圾堆积,在*企业外围闻到了若有若无的异味一一这些细节让我很感慨:生态建设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渗透在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河水、每一次选择里的民生工程。刚才,*局长通报了上半年生态建设工作进展,数据很详实,亮点很突出,但问题也不容回避。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聊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必须把生态建设抓得更紧?当前哪些环节还没抓到位?下一步怎么抓出更大成效?一、从“国之大者”到“民之盼者”,深刻把握生态建设的时代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对我们这个山区县来说,生态既是“金名片”,更是“命根子”。先看“上级要求”。去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项问题,我们整改完成了*项,但还有*项需要持续推进;今年省里出台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明确将我县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这既是机遇,更是责任一一上级看的不仅是数据达标,更要看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再看“群众需求”。我在调研中发现,现在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家长群里讨论最多的是“学校周边的空气质量”;村民代表会上,大家争着提“河道清淤什么时候能轮到我们村”;就连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都把“生态环境”作为选址的重要指标。前几天,一位80岁的退休教师给我写信,说“小时候在河边摸鱼的日子又回来了,但希望这种好光景能一直持续”。这说明,生态建设不是“政府要干的事”,而是“群众想要的事”。最后看“发展需要”。我们县的*茶叶、*竹编能成为地理标志产品,靠的是什么?是山清水秀的好环境;去年引进的*新能源项目,为什么选择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态指标符合企业“绿色园区”的要求。可以说,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正在变成“幸福靠山”。但也要清醒看到,如果我们现在松一松、缓一缓,好不容易攒起来的生态口碑就可能“归零”,好不容易引来的优质项目就可能''转向”。二、从“点上问题”到“面上短板”,精准查找生态建设的薄弱环节上半年的工作有亮点,比如*镇的“林长+护林员+志愿者”联动机制,让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了60%;*村的“生态积分超市”,用旧电池换肥皂、用塑料袋换绿植,群众参与度高达85%。但问题更值得警惕,我梳理了三个方面:一是“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去年投资*万元建设的*湿地公园,初期景观效果很好,但现在部分区域杂草丛生,亲水平台的地砖破损了没人修,标识牌歪了没人扶。问了才知道,是“重建轻管”的老毛病一一项目验收时热热闹闹,后期管护却找不到责任人。类似的问题,在农村污水管网、垃圾分类设施中也普遍存在:有的管网建好了,却因为运维经费不足长期“晒太阳”;有的垃圾桶配备了,却因为分类指导不到位,群众还是“一包丢”。二是“各自为战”的协同机制尚未打通。生态建设是系统工程,但有的部门还在“单打独斗”:农业农村局在推秸秆还田,有的乡镇却为了赶农时偷偷焚烧;住建局在抓城镇绿化,有的村却为了种粮毁林开荒;生态环境局在监测断面水质,上游的矿山开采企业却未按要求做好防尘覆盖。上周,*河上游的一个砂石厂因为违规作业导致下游水质超标,暴露的就是部门联动不紧密的问题一一如果能在日常巡查中互通信息,何至于等到污染事件发生?三是“群众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群众,但有些干部还是“政府干、群众看”:有的村搞垃圾分类,干部比群众还积极,结果群众觉得“这是任务”;有的乡镇搞植树造林,选的都是“好看不好活”的品种,群众私下说“不如种点能结果的经济林”。我在*村和几位老人聊天,他们说:“要是能把村头的臭水沟改成小游园,我们自己出工出力都愿意。”这说明,只要尊重群众的意愿,生态建设就能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三、从“关键小事”到“系统工程”,全力推动生态建设提质增效生态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接下来,要重点抓好“四个强化”:(一)强化系统思维,在“统筹谋划”中提升生态治理效能生态建设是“多规合一”的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要抓规划融合。自然资源局牵头,9月底前完成县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修编,把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多规合一”,特别是要划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二要抓项目集成。发改局要建立“生态项目库”,把分散在各部门的环保、水利、农业项目整合起来,比如把河道整治和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起来,把污水管网建设和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结合起来,避免重复施工、资源浪费。三要抓区域联动。与邻县签订跨界流域生态保护协议,建立水质联合监测、污染联合排查、应急联合处置机制,特别是要解决好*河上下游“责任不清、治理不同步”的问题一一上个月,邻县反映我们下游的养殖场可能存在排污问题,后来一查是我们上游的矿山废水处理不到位,这就是联动不够的教训。(二)强化问题导向,在“动真碰硬”中补齐生态短板弱项问题在哪里,整改就要到哪里。一要抓“存量问题”清零。对照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清单,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制验收”,特别是对*化工园区的土壤污染、*矿山的植被恢复等“硬骨头”,要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9月底前必须完成整改。二要抓“增量问题”防控。针对夏季臭氧污染高发、汛期面源污染易发等问题,生态环境局要联合气象局建立“预警预报”机制,提前发布管控提示;农业农村局要在秋收前组织“秸秆禁烧攻坚行动”,推广“粉碎还田+集中收储”模式,确保“零火点”。三要抓“典型问题”曝光。县委宣传部要联合融媒体中心开设“生态问题曝光台",每周曝光2个典型案例,既要曝光企业偷排偷放,也要曝光部门监管缺位,还要曝光群众乱搭乱建一一通过“晒问题”,倒逼“改问题”。(三)强化改革创新,在“破立并举”中激发生态内生动力生态建设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一要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财政局牵头,10月底前完成“生态产品目录”编制,把*茶叶、*竹芯、林下中药材等特色产品纳入目录,探索“生态资源指标交易”“碳汇林认证”等模式,让“好山好水”能变现、能增值。二要创新“多元投入机制”。设立“生态补偿资金池”,整合上级转移支付、本级财政预算、社会捐赠等资金,重点向生态保护重点乡镇、村倾斜;同时,推广“政府+企业+农户”合作模式,比如*景区的“生态入股”项目,农户以山林、土地入股,企业负责开发运营,收益按比例分成,去年户均增收1.2万元,这种模式要在全县推广。三要创新“数字化监管机制”。依托“智慧城市”平台,建设“生态环保智慧大脑”,在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在主要河道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在林区布设红外摄像头,实现“数据实时采集、问题智能预警、处置闭环管理”一一真正用“数字引擎”提升生态治理效能。(四)强化共建共享,在“全民参与”中厚植生态文化底蕴生态建设的根基在群众,力量在群众。一要“以文化人”。县委宣传部要牵头打造“生态文化品牌”,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植树节认养一棵树”“世界环境日清洁家园”“重阳节守护一片林”等活动;教育部门要把生态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生态研学”,让“爱护生态”从小扎根。二要“以利惠民”。推广*镇“生态积分制”经验,把垃圾分类、参与护林、举报污染等行为量化为积分,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医疗服务、农业技术培训,让群众“干得越多、得实惠越多”。三要“以榜样带”。开展“最美生态守护者”评选活动,重点表彰长期参与环保的志愿者、带头整改的企业主、精心护绿的村干部,通过事迹宣讲、红榜奖励、黑榜警示,营造“人人讲生态、个个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同志们,生态建设是一场“接力赛”,更是一场“持久战”。从今天起,我希望大家把“生态优先”刻在脑子里、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中,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我相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画卷,让子孙后代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