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秋季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及工作行事历.docx
-
资源ID:1365062
资源大小:22.96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5-2026年秋季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及工作行事历.docx
2025年秋季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及工作行事历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教研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教育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求,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驱动力,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石。坚持“五育并举”,着力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生态,优化教学管理机制,强化教研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内涵。二'总体目标1 .质量目标:学生学业水平稳中有升;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培养成效显现;学业负担减轻,家长认可度持续提高。2 .课堂目标:“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深入人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运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质量显著提升;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明显增强。3 .教研目标:教研活动主题化、序列化、实效性增强;形成具有校本特色、解决实际问题的教研成果;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与能力普遍提升。4 .教师发展目标: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养持续提升,形成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教师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增强。5 .管理目标: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精细、高效;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运行顺畅;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更加完善。三'重点工作与具体措施(一)“筑牢基础”深化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教学常规是质量的生命线,本学期将狠抓常规落实的精细化与规范化。1 .计划制定与审核各学科组、备课组、任课教师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学情、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务处进行审核,重点关注目标设定是否符合课标与学情、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活动设计是否充分、评价是否多元且可操作,审核不通过者限期修改完善。2 .集体备课管理集体备课深化:固定每周三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推行“主备人说课+集体研讨+个性化修改+实践反思”的闭环模式。重点研讨核心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及活动设计、关键能力培养路径、课堂练习与作业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等。每次备课有明确主题、中心发言人、详细记录。(责任主体:学科组长/备课组长;教务处抽查记录)个人备课优化:强调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突出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设计(特别是分层指导策略)、教学反思环节。鼓励使用规范的电子教案模板,但杜绝简单下载、抄袭。教务处、年级组定期(每月至少一次)进行教案检查与反馈,重点关注教学反思的深度与改进措施的落实。(责任主体:任课教师;教务处、年级组)3 .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执行课堂教学基本规范,包括候课、组织教学、课件设计、学生参与度管理、时间分配、安全管理等。推门听课常态化,学校听课小组,开展不定时、不打招呼的“推门听课”活动。听课记录详实,向授课教师进行“一对一”反馈,提出具体改进建议。(责任主体:教务处统筹;各听课小组)期中、期末开展两次学生评教活动,聚焦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作业布置与批改、师生关系等方面,结果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4 .作业管理提质增效严格落实“双减”要求,严控作业总量和时长。继续推行“基础十分层+弹性”作业模式。学科组、备课组加强作业设计的专题研讨,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典型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减少机械重复训练。做到“有布置必批改、有批改必反馈”。批改及时、认真,符号规范,评语具有激励性和指导性。建立学生作业错题档案,定期进行归因分析。教务处每月进行一次作业抽查,重点检查作业量、批改质量、错题订正与反馈情况。(责任主体:任课教师;教务处)5 .辅导与评价落实培优补弱工作。利用课后服务、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个性化的学业辅导。建立学困生档案,实施“一生一案”帮扶策略。鼓励开展学科答疑坊、学习伙伴互助小组等活动。完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加强过程性评价,如课堂表现、实验操作、项目成果、实践活动报告等在学业成绩中的比重。规范单元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分析各环节。考后必须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召开年级、班级、备课组层面的分析会,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责任主体:任课教师、备课组、年级组、教务处)(二)“聚焦核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教研创新1 .主题化教研活动围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深度学习课堂构建”这一校级总主题,各学科组结合学科特点与实际问题,确立2个学期教研分主题。围绕分主题,制定详细的学期教研活动表。确保每次教研活动主题聚焦、准备充分、全员参与、深度研讨、有实效。(责任主体:学科组长,教务处监督落实)2 .“课堂攻坚”项目骨干示范引领: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素养导向的示范课”活动(每人至少1节)。要求示范课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核心素养落地的理念与方法。课后组织专题研讨,深入解读设计意图与实施策略。(责任主体:教务处、学科组)全员课堂展示与诊断: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人人一节公开课”活动。重点围绕教研分主题进行实践探索。学科组组织力量进行听课诊断,重点关注主题相关要求的落实情况。课后进行深度评课议课,突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方向。(责任主体:备课组长、学科组长)跨学科融合教学探索:鼓励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由相关学科教师组成项目组,共同设计并实施2个跨学科教学单元或项目。积累经验,探索跨学科教研机制。(责任主体:教务处协调,相关学科教师)3 .强化教育科研引领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积极申报校级、区级、市级课题。加强对在研课题(特别是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素养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等方向的课题)的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扎实、成果可转化。组织课题中期汇报或结题展示活动。(责任主体:教科室)大力倡导教师开展基于自身课堂的“微课题”、“教学反思日记”、“行动研究”。鼓励教师将日常教学中的困惑、尝试、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案例或小论文。教科室提供方法指导,定期组织交流分享。(责任主体:全体教师;教科室)学期末组织校级优秀教研成果(优秀教学设计、课例、论文、案例、课题报告等)评选与展示活动。利用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汇编优秀成果集。(责任主体:教科室、教务处)(三)“固本强基”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1 .分层分类培训新教师“启航工程”:组织入职培训,实施“青蓝工程”,为每位新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作为导师,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进行为期一年的全方位指导,组织新教师汇报课活动。(责任主体:教务处、教科室、年级组)骨干教师“领雁计划”:为骨干教师提供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鼓励并支持其参加市级以上高端研修、学术交流。在校内承担示范课、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等任务,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责任主体:校长室、教科室)全员通识与技能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核心素养解读、新课程标准再学习、教育评价改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如Al工具、数据分析平台、智慧课堂等)、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专题培训I。(责任主体:教务处、教科室、信息中心)2 .搭建多元成长平台教学竞赛: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活动,以赛促练、以赛促研。(责任主体:教务处、工会)读书交流:继续推进“书香校园教师共读”活动,每学期推荐上2本教育理论或专业书籍,定期组织读书沙龙或线上分享会。(责任主体:教科室)“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争取名额,选派教师外出参加高水平教研活动、观摩学习。邀请名师、教研员来校讲学、指导。(责任主体:校长室、教务处)3 .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关注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组织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提升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四)“技术赋能”推动智慧教育深度融合L提升信息素养结合全员培训,重点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如交互课件制作、微课开发、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精准教学与评价的能力。4 .常态化应用推动智慧教育平台在备课、授课、作业发布与批改、资源共享、在线答疑、学情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常态化应用。进行精准的学情诊断,发现共性问题与个体差异,为调整教学策略、实施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5 .建设与共享优质资源鼓励教师开发、收集、整理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课件、微课、习题库、拓展资料等)。建立校级学科资源库,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五)“协同共育”优化教学支持与保障体系1 .优化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并严格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教研活动制度、听课评课制度、考试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等)。优化教务处内部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教学一线的水平。加强年级组在教学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形成教务处-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三级联动管理网络。2 .强化质量监控与反馈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监测机制,综合运用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学生评教、学业检测、教研活动评估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由教务处、年级组、学科组进行多层级、多维度的分析汇报,突出问题,查找原因,明确改进方向。3 .完善资源保障加强功能教室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保障实验教学和特色课程需求。定期检查维护设备。优化图书室管理,增加适合师生需求的图书期刊。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确保教研活动、教师培训、资源建设、教学奖励等专项经费的足额投入和有效使用。4 .家校社协同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学初、期中后),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线上沟通平台(如班级群、学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举措,反馈学生情况,听取意见建议,形成育人合力。积极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等机会。三'学期重点工作时间轴匠心织锦时淬火启新程8月下旬:开学前准备工作召开新学期教学工作部署会,解读本计划。组织教师校本培训(新课标、信息技术、新教师入职)。完成各层级教学计划制定与审核。完成课表编排、教材发放、教学设备检查维护。金风理杏坛规序筑云阶九月主题:规范启新教研筑基开学典礼,教学秩序规范检查周。启动“青蓝工程”,签订协议。各学科组确定学期教研分主题及活动计划。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启动。启动教学常规(教案、作业)第一次检查。启动“书香校园教师共读”活动。耕云种月处知行共蕨蕤十月主题:深耕课堂多元实践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持续开展并进行深度研讨。备课组“人人公开课”活动全面启动。组织期中考试命题工作。教学常规(教案、作业)第二次检查及反馈。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坊(一)。凝霜萃真色素养绽千枝十一月主题:提质增效素养培育期中考试、阅卷、质量分析(年级、班级、备课组层面)及反馈会。“人人公开课”活动持续开展,学科组进行诊断指导。跨学科融合教学/项目式学习启动。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或启动)。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坊(二)。岁寒凝硕果薪火煨新锋十二月主题:成果凝练总结提升跨学科融合教学/项目式学习成果中期交流。教研主题阶段性成果梳理与展示(如优秀教学设计集、课例集初稿)。教学常规(教案、作业)第三次检查及学期总评。组织学生评教活动(一)。启动期末考试命题工作。组织读书沙龙活动。雪泥印鸿爪春信蕴书痕一月主题:期末收官蓄力新程期末考试、阅卷、质量分析及总结会。学生评教活动及结果分析反馈。组织校级优秀教研成果评选与展示活动。各学科组、备课组、教师个人提交学期教学工作总结。教务处完成学校教学工作总结,梳理经验,分析问题,谋划下学期工作。教师学期绩效考核(教学部分)。四'保障机制与风险预案(一)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教科室、信息中心、年级组、学科组长为主要成员的教学工作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定期召开例会,研究解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