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
资源ID:1361650
资源大小:14.4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S学习重点(一)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内涵1 .出处与原意:“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原文中其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与对圣贤经典的研读来获取真理,实现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理想。2 .作者观点:作者丁肇中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强调要走出主观臆断,以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事物。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突出探索过程中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与规划性的重要性,这与现代科学实验精神相契合。(二)把握文章论证思路1.提出问题:文章开篇以作者自身的获奖感言为切入点,引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这一话题,引发读者思考,为后文论述做铺垫。2分析问题:先阐述传统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及存在的弊端,以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说明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其目的并非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固定社会制度。接着强调现代科学中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科学发展历史角度,指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不是自我检讨或哲理清谈可得,并通过列举实验过程中的正确方法(积极探测、有细致计划等)进一步论证。3.解决问题:结尾部分强调培养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对学术研究和应付当今世界环境的重要意义,呼吁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希望这一代对其有新认识与思考,使实验精神成为中国文化一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旨。(三)学习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举王阳明“格竹”的例子,他依照大学指示“格竹”,试图通过内心反思来获取知识,结果苦思七天头痛而失败,有力地证明了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其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偏差,无法真正获得新知识。作者列举自己初到美国学习物理时,因传统教育影响,注重理论而轻视实验,导致在研究工作中不知所措的经历,具体真切地说明中国学生在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学习弱点,突出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或缺性。1道理论证:在阐述科学发展历史及实验精神重要性时,通过讲道理,如“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关键作用,使论证更具逻辑性与说服力,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二、学习难点(一)区分传统“格物致知”与现代科学实验精神传统“格物致知”侧重于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对圣贤经典的研读来探究真理,以达到道德修养与社会理想的实现,其探索方式相对主观、抽象,缺乏对客观事物的实际操作与实验验证。例如王阳明“格竹”,只是在内心思索竹子的道理,而非通过对竹子生长过程、特性等客观方面的实际研究来获取知识。现代科学实验精神下的“格物致知”强调对事物进行客观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要有想象力和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测量等手段来揭示事物本质,获取新知识。如研究竹子性质,需栽种竹子,观察其生长过程,用显微镜观察叶子等,注重实践与实证。学生理解难点在于摆脱传统思维定式,认识到现代科学实验精神是对传统“格物致知”的继承与超越,更注重客观实践与创新探索。(二)联系实际生活,阐释“格物致知”在当代的价值在当代社会,各领域发展迅速,创新与实践能力愈发重要。“格物致知”精神在生活中体现为面对问题时,不盲目接受既有观点,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实践。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科研人员研发新产品,需像“格物致知”要求的那样,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客观的观察与分析,制定详细实验计划,不断尝试,才能突破技术难题,推动科技进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新的生活小窍门、新的技能学习等情况,也需要秉持“格物致知”精神,自己动手实践,验证其可行性,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解其价值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哲学理念与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这种精神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三、练习题(一)基础巩固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丁肇中()埋没()彷徨()1.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1 .下列对“格物致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其原意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B.传统儒家认为“格物致知”的途径主要是自我检讨和对经典的研读。C.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且探索要有想象力、有计划。D.“格物致知”精神只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在人文科学和个人行动上用处不大。(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1 .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文中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 .中国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4 .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三)拓展探究1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经历?请简要叙述。2 .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请结合“格物致知”精神,谈谈你对这些新技术的看法及如何利用它们提升学习与生活质量。四、答案(一)基础巩固1 .zhaompanghuang2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加过问的冷淡态度。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3 .D(“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阅读理解1.实验精神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性,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2具体说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3 .问题: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面临研究工作时常不知所措。原因:受王阳明思想影响,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4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适当的目标作为向导,还需要实验者具备眼光、勇气和毅力。()拓展探究1 .示例:在学习物理电路知识时,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不太理解。于是,自己找来电池、灯泡、导线等材料,按照课本要求动手连接串联和并联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记录数据。通过实际操作,深刻理解了串联和并联电路在电流、电压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体现了“格物致知”精神,即通过主动实践探索知识。2 .示例:从“格物致知”精神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深入探索的成果。我们应积极以客观、有计划的态度去了解和运用它们。在学习上,利用人工智能学习辅助工具,如智能学习软件,根据其制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生活中,借助智能家居设备,主动研究其功能,合理规划使用,提升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度。同时,也要保持怀疑求真的态度,对新技术潜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如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隐私问题等,不能盲目依赖,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