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师说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文学常识L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歹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等。师说即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二)实词积累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或师焉,或不焉(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1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1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传统的)1惑孰能无惑(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动词,有了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三)虚词积累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指示代词,这)郑子之徒(指示代词,这些)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李蟠)1.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L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顺承)择师而教之(连词,表顺承)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1.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在)而耻学于师(介词,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被)(四)特殊句式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1被动句不拘于时(“于”表被动)2 .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 .状语后置句而耻学于师(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师不必贤于弟子(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学于余(正常语序为“于余学”)(五)重点语句翻译L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4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翻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解决了。5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翻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6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8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翻译: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9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二、学习难点(一)论证结构与方法L破立结合: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正面立论,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在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时,从反面进行论证,指出不从师的危害,正反结合,使论证更加有力。2.对比论证: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层层深入地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突出了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将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进行对比,揭示了这种自相矛盾行为的荒谬性,进一步说明不从师的错误。把“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了士大夫的错误心理,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使论证更加深刻。1.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孔子师郑子、芸弘、师襄、老聃”,通过列举孔子从师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弓I用孔子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论证更具权威性。(二)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1 .批判不良社会风气:唐代门第观念盛行,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以地位高低、官职大小来衡量是否从师。韩愈在文中对这种恶劣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错误观念,呼吁人们打破门第限制,重视从师学习。2 .强调从师的标准:韩愈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认为无论贵贱长幼,只要有“道”,就可以为师。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强调了学问和道德的重要性,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3 .辩证看待师生关系:作者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发展的、相对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这一思想对后世教育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D.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C,君子生非异也D.余嘉其能行古道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B.作者通过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C.文章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为了说明只要有学问就可以成为老师。D.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二)翻译题1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简答题1 .师说中作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哪些不良的从师风气?请简要概括。2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3 .韩愈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有什么积极意义?四、答案(一)选择题1.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指风尚)2 .C(C项“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A、B、D项“之”为助词)3 .D(A项“受”通”授B项“不”通”否、C项“生”通“性”)4 .D(A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所以”古义为用来的,今义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从而古义为跟随并且,今义为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5 .C(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论证“圣人无常师”,说明从师的普遍性)(二)翻译题1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 .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3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4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三)简答题1 .作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三种不良的从师风气:一是“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与“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这种行为自相矛盾;三是“土大夫之族”耻于相师,他们以地位高低、官职大小为标准,嘲笑从师学习的人,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耻相师,形成强烈反差。2 .文章运用了以下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如“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突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不同结果;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对比,揭示行为的荒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心理。举例论证:以“孔子师郑子、芸弘、师襄、老聃”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弓I用论证:弓I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进一步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和合理性。1.韩愈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打破了当时社会上以门第高低、官职大小来衡量是否从师的传统观念,强调了学问和道德的重要性。它倡导人们以“道”为标准去选择老师,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有“道”,就值得学习和尊敬。这一观点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有利于推动社会重视知识和道德,促进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也体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对后世教育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