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孙权劝学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文学常识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深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内容丰富,对后世史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二)重点字词理解1实词“当涂”:当道,当权。如“卿今当涂掌事”,描绘出吕蒙身处要职,肩负重要责任的情景。“辞”:推托。“蒙辞以军中多务”生动展现了吕蒙因军务繁忙而试图推辞学习的状态。“涉猎”:粗略地阅读。“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体现出孙权对吕蒙学习要求并非深入钻研,而是广泛了解。“见往事”:了解历史。往事在文中并非指过去的琐事,而是历史事件,孙权期望吕蒙通过学习历史汲取经验。“及”:至1等到。“及鲁肃过寻阳”表示时间节点,弓I出后续情节发展。“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突出吕蒙学习后在才能上的显著变化。1虚词“以”:用。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这个理由来推托。与“为”连用,“以为”,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自己觉得读书对自己有很大益处。“为”:成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并非想让吕蒙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被。文中虽未出现此用法,但在古文中常见,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当”:掌管。“卿今当涂掌事”。应当。“但当涉猎”。“乃”:于是,就。“蒙乃始就学”,吕蒙在孙权劝说后,便开始了学习。“遂”:于是,就。“肃遂拜蒙母”,鲁肃在惊叹于吕蒙的变化后,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重点句子翻译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翻译: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此句直截了当地体现出孙权对吕蒙学习的要求,语气坚定且充满期望。2 .蒙辞以军中多务。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描绘出吕蒙最初对学习的态度,为后文孙权进一步劝说做铺垫。3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既表明孙权对吕蒙学习方向的定位,又展现出其循循善诱的劝说方式。4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翻译: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孙权以自身为例,增强劝说的说服力。5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此句通过鲁肃之口,侧面表现出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6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体现出吕蒙对自己进步的自信,也暗示了学习对人的改变作用。(四)文章内容理解1 .孙权劝学的原因:吕蒙“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身为当权者,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养与能力,以更好地处理政务。2 .孙权劝学的方法:首先指出吕蒙学习的必要性,以其身份地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的学习要求,降低学习难度,让吕蒙易于接受;最后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读书的益处,激励吕蒙学习。3 .吕蒙的变化:从最初以军务繁忙推辞学习,到后来“乃始就学”,并在鲁肃到访时展现出“非复吴下阿蒙”的才略,体现出学习对人的巨大改变。4鲁肃的作用:鲁肃的“大惊”以及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效果显著,同时也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五)文章写作特色1 .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全文主要通过孙权与吕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展开,简洁明快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如孙权的善劝、吕蒙的转变等。2 .侧面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通过鲁肃的反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后的巨大进步,使吕蒙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3 .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吴下阿蒙”与“非复吴下阿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吕蒙学习前后的差异,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二、学习难点(一)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1 .孙权:孙权身为君主,对下属吕蒙既有关心爱护,希望他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又有威严,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吕蒙学习;同时善于弓I导,以自身经历说服吕蒙,展现出他作为领导者的智慧与谋略。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孙权话语中的情感与意图,才能准确把握其形象。2 .吕蒙:吕蒙从最初的不愿学习到后来的积极进取,其思想转变过程较为复杂。学生要结合文中吕蒙的语言、行为,如“蒙辞以军中多务到“蒙乃始就学”,以及他与鲁肃交流时的自信表现,全面分析其性格特点,理解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3 .鲁肃:鲁肃对吕蒙态度的转变,从一开始可能对吕蒙学识的轻视,到后来“大惊”并“结友而别”,反映出他善于发现人才、尊重人才的特点。学生需关注鲁肃的语言和行为细节,体会其形象内涵。(二)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1 .学习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吕蒙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巨大作用。吕蒙通过学习,从一个可能被认为学识浅薄的人,成长为让鲁肃刮目相看的有才有略之人,这启示学生要重视学习,不断提升自己。2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告诫学生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每个人都在不断学习进步,要善于发现他人的变化,尊重他人的成长。3 .善于听取他人建议:吕蒙听从孙权的劝说,最终学有所成,体现出善于接受他人合理建议的重要性。学生在理解时,要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自我认知和能力。(三)古今异义词的辨析与理解文中存在较多古今异义词,如“孤”“博士”“往事”“但”等。这些词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差异较大,学生容易混淆。例如“孤”在古代是王侯的自称,而在现代多表示孤独、孤单;“博士”在古代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代则指学位的一种。学生需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这些古今异义词的含义,避免误解文意。三、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卿(qTg)今当(dang)涂掌事B.孤岂(qT)欲卿治经为博士邪(Xie)C.即更(geg)刮目相待D.肃遂(suf)拜蒙母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权谓吕蒙日()(2)蒙辞以军中多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见往事耳()(5)及鲁肃过寻阳()(6)卿今者才略()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也可用于朋友、夫妇之间的爱称。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C. “非复吴下阿蒙”中的“阿蒙”是吕蒙的小名,表现出鲁肃对吕蒙亲昵的态度。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这里是吕蒙对鲁肃的尊称。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B.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可以为师矣D.结友而别人不知而不愠5.翻译下列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蒙辞以军中多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 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什么?3 .文中哪句话表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4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5 .从文中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分别是怎样的人?6 .这篇文章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括。(三)拓展延伸1 .假如你是吕蒙的好友,在吕蒙开始学习后,你与他交流学习心得,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请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对话。2 .吕蒙通过学习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请你举一个身边的例子,说说学习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四、答案(一)基础知识1c(A项“当”应读ttdangj);B项“邪”应读“y6”;D项“遂”应读“sul”)2 .(1)对说(2)推托(3)研究儒家经典(4)了解历史(5)至等到(6)才干和谋略3 .C(“阿蒙在这里并非体现亲昵态度,而是强调吕蒙过去学识浅陋的状态)4 .C(A项“以”,前者是“用”,后者是“认为”;B项“见”,前者是“了解”,后者是“知晓”;C项“为”都是“成为”的意思;D项“而”,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5 .(1)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2)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3)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4)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5)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二)阅读理解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5 .孙权:善劝,关心下属,善于弓I导,有远见卓识;吕蒙:能虚心接受意见,勤奋好学,积极进取;鲁肃:敬才爱才,善于发现他人的进步。6 .示例:学习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我们要重视学习;要善于听取他人合理的建议;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拓展延伸1 .示例:吕蒙贤弟,听闻你开始专心学习,实在是可喜可贺!学习之路虽有坎坷,但只要坚持,必有收获。愚兄我在读书过程中,常觉知识浩瀚,每有新悟便欣喜万分。贤弟你天资聪慧,又肯下苦功,日后定能成就非凡,愚兄期待与你共探学识之妙!2 .示例:我的邻居小李,原本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也不好。后来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开始努力学习。他每天早起背单词、晚上做习题,遇到不懂的就向老师同学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人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还参加了各种学科竞赛,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