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
资源ID:1360403
资源大小:10.2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3课《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3课黄鹤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课题黄鹤楼主备教师杨国瑞执教者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时间2024.10总课时1教学目标1、读准节奏,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读悟结合,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大意,品味感悟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愁和浓浓的思乡之愁。教学要点教学重点1.朗读并品味诗歌(重点)2.品味感悟作者的人生失意之愁和思乡之愁。(难点)教学难点教材统编语文八上作业反思教学过程初备设计个性修改导入新课一、故事导入李白曾经登临黄鹤楼,面对滚滚东流的江水,他诗兴大发,准备挥毫疾书,突然看到墙壁上崔颖的黄鹤楼,读了以后大惊失色,思绪全无,于是非常无奈地写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崔颖的黄鹤楼,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黄鹤楼。二、检查预习1、介绍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蛇山的黄鹄(hli)矶上,始建于(公元223年)。与,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2、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由此可见,黄鹤楼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都已经十分遥远了,让我们齐读这首诗,拉近与它的距离。三、读诗文一明节奏1、齐读诗歌,扫清字音障碍。2、展示朗读,感知诗歌节奏。四、描绘画面一知大意哪联诗句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想诗歌画面,并用自己的话为大家描述出来。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晴日平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著名诗论家严羽为什么会对崔颖的这首黄鹤楼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我们需要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得出答案。五、赏析诗歌一明情感小组讨论:自选角度,任选一联分析诗文。(可从炼字、意境、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入手)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鹤去楼空,显示出空间的虚无。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表面写出了楼的孤独,实则体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读首联,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人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颔联:黄鹤离开之后,飘荡了千年,写出了时间的久远。“空”字当"徒自”理解,诗人可能有点替白云惋惜,仙人得道飞升时,黄鹤已经不再是普通的黄鹤,而千年已去,白云依旧是平凡的白云,这时候后,诗人可能感同身受了,失落、惆怅之情逐渐生发出来。资料补充:崔颖(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一一白居易颈联: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鹤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作用:以乐景衬哀情)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尾联:以抒情作结。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家乡可望而不可见的愁苦形象如在眼前。这首诗的情感最终落在了一个“愁"字上,最为明确的就是乡愁,那么诗歌所写仅仅是乡愁吗?明确:还有有四处漂泊而无所寄托的孤独,身处盛世而才能无所施展的愁苦,全诗只有一个“愁”字,却无处不在写愁。讨论:王兆鹏教授作唐诗排行榜,博采从古至今的唐诗材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出了一份唐诗前100名的排行榜,其中排在榜首的是崔颖的黄鹤楼。为什么这首诗会有这样的影响力?明确:像诗人这种这种遭遇之后的情感,大概是古往今来众多文人所共有的,它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人在苍茫时空中的渺小与无奈。大多数诗人文人能对这种情感感同身受,但崔颖将这种人的虚无隐藏在了诗文的虚虚实实之中,进而转移到了乡愁之上,真切而自然。六、配乐诗朗诵黄鹤楼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业板书教学反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