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
资源ID:1358509
资源大小:18.7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1古诗二首(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课题1古诗二首课时2内容分析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再现了江南仲春二月明媚的“春景图";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儿童放学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轻快明丽的景,兴致勃勃的人,饶有乐趣的事,绘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一首咏物诗。咏柳,即歌咏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诗的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春风比作剪刀,赋予巧妙的想象,生动地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古诗教学应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情感与意境。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联系生活,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春天的美好。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语言运用: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思维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审美创造:品味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思政元素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并背诵。3.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环节一:图片导入,走进春天【教师活动】1.展示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片,提问:“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它们代表了什么季节?你知道哪些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2.小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有无数诗人描写过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学生活动】1.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和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一孟浩然春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一朱熹春日"等。2.认真倾听教师小结,明确本节课要学习两首关于春天的古诗。【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交流古诗,唤起学生对春天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环节二:理解诗题,认识作者【教师活动】1.出谜语:“是鸟不会叫,是鹰没有毛,喜欢顶风飞,就怕雨来浇。(猜一物)”引导猜出风筝,介绍古时风筝叫“纸莺“,引出要学的村居。(板书课题:村居)2.引导学生齐读诗题,注意纠正读音。3.解释“村居”的意思:居住在乡村。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4.介绍作者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著有拙吾诗文稿。【学生活动】1.思考谜语,猜出谜底为风筝。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3.认真倾听对诗题的解释,理解“村居”含义。4.了解作者高鼎的相关信息。【设计意图】以猜谜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诗题,了解作者,为学习古诗做铺垫。环节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教师活动】1.播放古诗村居的配乐朗读音频,同时进行范读。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边读边圈画出生字。3.出示会认字,提示“莺”是后鼻音,“醉"是平舌音,引导学生准确认读。4.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1)对“堤-提-题”进行读音辨析,通过组词巩固,强调“堤”的声母“d”。(2)讲解“醉"是会意字,左边“酉”表示“酒”,右边“卒”指喝酒过度失去正常神志,帮助理解“醉”的含义。(3)展示春风拂面、纸莺的图片,进行看图识字。【学生活动】1.认真倾听配乐朗读和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2.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圈画出生字。3.跟随教师提示,准确认读生字,注意“莺”“醉"的读音。4.参与识字方法交流:(1)参与“堤-提-题”的读音辨析和组词活动。(2)理解“醉"的字理含义。(3)通过图片认识“拂”“莺【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初读古诗、认识生字,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理解古诗内容奠定基础。环节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教师活动】1.整体感知:(1)提出要求:自主练读古诗,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2)引导学生齐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2.出示第一、二句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1)引导边读边想象,圈出发现的美景,分组交流后指名回答,补充总结。(2)引导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春天的美景,帮助理解“拂堤"和“春烟”的意思。(3)引导理解“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意思,提问从“草长莺飞”感受到什么。(4)引导理解“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意思,提问从“拂”和“醉"两个字感受到什么,小结前两句写景,再现江南二月“春景图”,鼓励大胆想象描述。3.出示第三、四句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鸯":(1)引导借助插图想象孩子们在干什么,心情如何。(2)引导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3)引导理解诗句意思,小结后两句写人,刻画“乐春图”。4.组织讨论交流:春天里除了放风筝,还能进行哪些活动。5.引导感悟提升:村居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景人合一,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悦和赞美。【学生活动】1.整体感知:(1)自主练读古诗,思考并回答问题,可能从“春"字或“草长莺飞”“二月"东风”等词判断是春天。(2)齐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2.学习第一、二句诗:(1)边读边想象,圈画美景,分组交流后发言。(2)借助插图描述春天美景,理解“拂堤"和“春烟”的意思。(3)理解诗句意思,思考并回答从“草长莺飞”感受到的内容。(4)理解诗句意思,思考并回答从“拂”和"醉"两个字感受到的内容,大胆想象描述画面。3.学习第三、四句诗:(1)借助插图想象并回答问题。(2)想象画面,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3)理解诗句意思。4.参与讨论交流,分享春天里的其他活动,如春游、植树、赏花、钓鱼、划船等。5.理解教师引导的感悟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设计意图】通过逐句精读、想象画面、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环节五:朗读积累,背诵古诗【教师活动】1.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指导朗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得舒缓些;后两句读出孩子们急切、快乐的心情,读出轻快的语气。2.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并背诵。3.以补白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4.去掉文字,让学生看图背诵古诗。【学生活动】1.跟随教师诵读古诗,按照朗读指导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2.自由读古诗并尝试背诵。3.借助补白形式背诵古诗。4.去掉文字,看着图背诵古诗。【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指导和多种背诵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环节六:指导书写【教师活动】1.学写“诗、童、趁”三个字:出示生字课件,引导观察字形结构,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找关键笔画,再补充讲解:诗:"短提写得小一些,为“寺”让出空间。“寺"上半部分为“土”,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字。童:上部扁、宽,下部长。第九笔为横,第十笔为竖;“里”中间的竖处于竖中线上。趁:外边的“走"最后一捺写舒展,里边的”三撇平行均匀,注意写紧凑。2.进行范写,引导学生书空。3.巡视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情况,进行指导。【学生活动】1.观察生字课件,自由发言找关键笔画,倾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和书写要点。2.跟随教师书空。3.练习描红写字,接受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图片导入和猜谜游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识字和朗读环节参与度较高,对生字的掌握和古诗的朗读有了一定进步。在理解诗意时,借助插图和引导想象,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描述春天美景。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拂堤杨柳醉春烟"中“醉”字的拟人手法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可能是因为讲解不够生动形象,没有充分结合生活实例。在组织学生讨论春天活动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不够细致,没有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书写指导环节有些仓促,对学生书写的个别指导不足。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动画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在组织小组活动前,明确小组分工和活动规则,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教学设计时,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为每个教学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书写进行更细致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过程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咏柳,并背诵。3.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难点)环节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教师活动】1.引导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村居,大家还记得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一下这首古诗。”引导学生背诵。2.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清代诗人高鼎笔下春天的美景,今天我们将跟随唐代诗人贺知章,去看看他描写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咏柳)【学生活动】1.背诵村居,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2.认真倾听老师的引导,对学习咏柳产生期待。【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背诵,巩固上节课知识,自然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理解诗题,认识作者【教师活动】1.诗题解读:“同学们,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诗题。大家知道咏'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那咏柳'又是什么意思呢?”进一步追问;“理解了咏'是'歌颂、赞美'的意思后,大家想想咏梅''咏荷''咏鹅是什么意思呢?"拓展延伸。2.作者介绍:“贺知章是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人。他的诗现存二十首,其中咏柳回乡偶书广为传颂。”【学生活动】1.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咏"和“咏柳”的含义,拓展理解“咏梅”等词的意思。2.认真倾听作者介绍,了解贺知章的基本信息。【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诗题,了解作者,为学习古诗做铺垫。环节三: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教师活动】1.自读要求:”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咏柳这首古诗,边读边把生字画出来,每个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2.检查认读:“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读情况。先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组织学生认读生字;“我们开火车读,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准,然后全班齐读。”开展开火车读和齐读活动;“大家要注意,'妆'是翘舌音,'丝、裁'是平舌音,大家跟老师读几遍。"重点指导易错字音。3.识字方法指导:“大家交流一下识字方法,看看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口+永=咏、2+条=绦、前+刀=剪)、换一换(咏-泳、裁-栽、妆-壮、状)、比一比(“裁-载-栽"读音辨析并组词巩固)、看图识字(土豆丝)等。【学生活动】1.按照要求自读古诗,圈画出生字,认真认读。2.积极参与生字认读活动,读准字音,当小老师带读;参与开火车读和齐读,认真跟读;学习并分享识字方法,加深对生字的记忆。【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初读古诗、认读生字,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识字能力,为理解古诗内容奠定基础。环节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教师活动】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里的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我们来理解一下碧玉'和'丝绦'这两个词的意思。"讲解词语含义。2.一二句讲解:(出示第一、二句诗)“诗人眼中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仔细思考J引导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碧玉"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