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账实操-农资站的存货计价方法.docx
账务处理会计实操文库做账实操-农资站的存货计价方法农资站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主要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以下为你详细介绍:个别计价法原理: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也就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适用性:适用于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计价,如农资站中一些价值较高、数量较少的特殊种子或进口化肥等。优缺点优点: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缺点: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需要对每一批次的存货进行详细记录和跟踪。示例农资站购进三批化肥第一批100袋单价80元;第二批200袋单价85元第三批150袋单价90元。本期销售250袋,经确认其中50袋来自第一批,150袋来自第二批,50袋来自第三批。则销售成本=50×80+150×85+50×90=21250元。先进先出法原理: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适用性:适用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且存货价格呈上升或下降趋势的情况。在农资行业,如果化肥、农药等价格随季节或市场供需变化明显,采用先进先出法能更合理地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优缺点优点: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在物价持续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而且计算工作量较大,特别是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示例:假设上述农资站在某一会计期间,期初库存化肥100袋,单价80元;本期第一批购进200袋,单价85元;第二批购进150袋,单价90元。本期销售300袋。按照先进先出法,先发出期初的100袋,成本为100×80=8000元再发出第一批购进的200袋成本为200×85=17000元。则本期销售成本=8000+17000=25000元,期末存货成本为50×90=4500元。加权平均法原理:也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适用性:对于存货收发比较频繁、价格波动相对较小的农资站较为适用,如一些常用的普通化肥、农药等存货的计价。优缺点优点: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缺点: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示例:假设农资站月初库存农药50瓶,成本为2500元;本月购进两批,第一批100瓶,单价52元;第二批150瓶,单价55元。则加权平均单位成本=(2500+100×52+150×55)÷(50+100+150)=53.25元/瓶。本月销售200瓶,销售成本=200×53.25=10650元,期末存货成本=(50+100+150200)×53.25=5325元。移动加权平均法原理:每购进一批存货,就重新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此作为下一次发出存货的单价。计算公式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本次进货前库存存货成本+本次进货成本)÷(本次进货前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o适用性:适用于存货品种较少、收发业务不太频繁的农资站,能够及时反映存货的成本变化情况。优缺点优点:能够使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缺点: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较频繁的企业不适用。示例:农资站期初库存种子200千克,成本4000元,单价20元/千克。本期第一次购进300千克,单价22元。则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4000+300×22)÷(200+300)=21.2元/千克。若此时销售250千克,销售成本=250×21.2=5300元。之后又购进400千克,单价23元,再次计算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类推进行后续的存货计价。会计做账流程原始凭证的收集与审核1 .收集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凭证,包括发票、收据、银行回单、报销单、入库单、出库单等。例如,企业购买办公用品,会取得办公用品销项;员工出差回来,会提交差旅费报销单及相关车票、住宿发票等。2 .审核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和正确性。检查发票上的发票专用章是否清晰、发票金额与实际业务是否相符等;查看报销单填写是否完整,相关人员签字是否齐全等。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记账凭证的编制1 .确定会计分录: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科目,确定应借应贷的方向和金额,编制会计分录。例如,企业销售产品收到货款,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y科目。2 .填制记账凭证:将确定好的会计分录填写在记账凭证上,包括凭证日期、凭证编号、摘要、会计科目、金额、附件张数等内容,并由制单人、审核人、记账人等相关人员签字盖章。账簿登录1 .设置账簿: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业务特点,设置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账簿。总账用于总括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明细账用于详细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日记账如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用于序时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支情况。2 .登录账簿:根据记账凭证,将经济业务逐笔登录到相应的账簿中。登录总账时,可以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进行登录;登录明细账时,要按照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和明细科目进行逐笔登录。例如,将销售产品的业务登录到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和总账的"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下。成本计算与核算1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如产品品种、批次、步骤等。2 .归集和分配成本费用: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按照一定的方法归集和分配到各个成本计算对象中。例如,对于生产企业,要将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3 .计算成本:根据成本计算对象和归集的成本费用,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财产清查1 .确定清查范围:对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等进行全面或局部的清查。例如,定期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对存货进行实地盘点,对银行存款进行对账等。2 .进行清查盘点:通过实地盘点、核对账目等方法,确定各项财产物资的实存数,并与账面数进行核对。3 .处理清查结果:对于清查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毁损等情况,要查明原因,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调整账簿记录,使账实相符。财务报表编制1 .编制调整分录:在结账前,需要对一些跨期摊配项目、预提项目、折旧计提等进行调整,编制调整分录,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 .结账:将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录入账后,结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3 .编制财务报表: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记录,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情况。纳税申报与税务处理1 .计算税款: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税法规定,计算各种应纳税款,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2 .填写纳税申报表: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填写各种纳税申报表,包括主表和附表,如实申报企业的纳税信息。3 .申报纳税: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将纳税申报表和相关资料报送税务机关,并缴纳税款。可以通过网上申报、上门申报等方式进行纳税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