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共56张)+素材+导学案(无答案).docx
-
资源ID:1348881
资源大小:11.09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共56张)+素材+导学案(无答案).docx
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课件(共56张)+素材+导学案(无答案)第24课诗词曲五首(第1课时)班级姓名1 .了解乐府、歌行这两种体裁。2 .有感情地朗读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3 .理解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搜集古代描写战争和雪的诗句,摘录下来。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了解乐府。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后亦用以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重填新辞以入乐的诗歌,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后者仿效乐府诗之作非但不入乐,有时连旧题亦弃置不用,而仅从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上继承汉乐府的特点,是所谓“新乐府"。此外,唐绝句小诗,因多配乐而行,亦被称作“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曲,因均配合音乐,有时亦称“乐府二、合作探究1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初步感受诗歌内容。(1)听老师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语气语调,感受韵律美。(2)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娓娓道来、哀而不伤的情感。2 .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小组合作,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抓取诗歌的意象,并发挥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2)说说下面这几句诗的表达效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先了解残酷的兵役制度,然后思考这几句诗的表达效果。)(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别画出老兵的返乡经历和情感变化的示意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自主学习1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岑参(约717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人。曾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后曾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长于七言歌行,其边塞诗尤多佳作。2 .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这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武判官归京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3 .知识链接。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起初,歌行体模拟两汉乐府,并自创格调,多为七言,也有五言、杂言,可兼用长短句,形式自由、灵活,富于变化,可用于歌唱。二、合作探究1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初步感受诗歌内容。(1)听老师范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意语气语调,感受韵律美。(2)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豪迈气概。2 .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二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3)诗中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4)把“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这句是实写还是虚写?想象诗句描绘的场景来分析。)(6)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7)诗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诗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 .背诵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默写。2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学习目标课前学习任务课堂学习任务本课小结课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