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何带学生.docx
《苏轼如何带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如何带学生.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苏轼如何带学生东坡试茶图(局部)刘旦宅苏轼是中国古代天才式的大作家,也是北宋文坛宗师级的人物,著名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都出其门下。苏门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与宗师苏轼的用心培育分不开。阅读苏轼与其弟子们的书信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苏轼非常注重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弟子们的不同情况予以切实的指导。微箴晁补之。苏轼在给黄庭坚的一份信中说,晁补之的诗文非常新奇,应该具有比较突出的才华。但是苏轼在晁补之的诗文中发现了一个端倪,就是晁文中的奇丽之气显露得太早。在苏轼看来,理想的创作道路应该是追求平和,奇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至足之余,溢为怪奇”的自然结果。对于这一问题,苏轼并没有直言相劝,
2、而是希望黄庭坚以朋友切磋琢磨的方式告知。苏轼明言这样做,不是出于避讳,而是害怕伤害晁补之的“迈往之气”。从苏轼的这一行为,不难看出他对文才的细心呵护。言切李庸。作为文坛盟主,苏轼的称扬、举荐对于年轻土子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年轻士子结识苏轼,也不排除希望通过苏轼的称扬和引荐而获得声誉和官职的功利思想。李庸便是其中的一员。李鹰曾在多份书信中责备苏轼不引荐自己。对于李鹰的这种“好名急进”思想,苏轼并没有包容或冷漠对待,而是进行了“言切而尽”的教育(答李方叔书)。苏轼的教育有几点值得玩味。首先,在苏轼来看,“君子之知人,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很显然,这是对君子知人、荐人的原则的声明。其次,在肯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学生
第壹文秘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重点工作绩效评估自评表.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