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培训讲座.ppt  
                                  
                            《手足口病防治培训讲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防治培训讲座.ppt(3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手足口病防治手足口病防治简介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流行概况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
2、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流行概况我国于1981年上海 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流行概况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
3、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传染源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轻)(轻)急性起病、发热急性起病
4、、发热口腔散在疱疹、手足臀部疱疹斑丘疹口腔散在疱疹、手足臀部疱疹斑丘疹疱疹周围红晕、疱疹内液疱疹周围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体较少咳嗽、流涕、头痛、恶心、咳嗽、流涕、头痛、恶心、呕吐呕吐 食欲不振食欲不振图解:手足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 可受累。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足、口手、足、口图解临床表现(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重重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脑水肿、脑
5、疝:脑水肿、脑疝嗜睡、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嗜睡、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昏迷、抽搐昏迷、抽搐脑膜刺激症阳性脑膜刺激症阳性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重重2).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痰鸣音、湿罗音肺部痰鸣音、湿罗音临床表现(临床表现(重重3).循环系统: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指趾发绀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心率增快或减慢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脉搏浅速、减弱或消失浅速、减弱或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血压升高或下降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WBC: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手足 防治 培训 讲座
 
 
                        第壹文秘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重点工作绩效评估自评表.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