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 .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这说明战国时期()A.周王仍被尊为天下共主B.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C列国纷争推动社会转型D.华夏夷狄对垒由来已久2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A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3 .据文物记载,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器有十余件,其中出土的铁锚、铁铲、鳗(大锄)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一发现表明(
2、)A.陕西地区最早使用铁制农具B.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C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提高D.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4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A.普遍推行县制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5 .春秋中期,晋政权逐渐为赵、韩、魏、智、范、中行氏等六卿控制。后来,赵、韩、魏、智四家联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并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联合灭了智氏并瓜分其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由此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分封制度不断完善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渐趋确立
3、C.国家统一进程加快D.周朝传统统治秩序渐遭破坏6 .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到春秋末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七大国的天下了。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分封制不利于政局稳定B.宗法观念在春秋荡然无存C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D.七国是指鲁、齐、燕、魏、宋、晋、楚7 .左传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纳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A.华夏族开始形成B.夏夷间普遍通婚C.华夏文化的先进D.民族交融的加强8 .周朝后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据统计,同宗姬姓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达130次之多。该历史现象表明
4、了周朝后期()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B.方国同盟关系的破裂C.征伐战争由周天子决定D,贵族政治逐渐消失9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A .处于社会变革时期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10.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 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C国家走向统一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B.铁器牛耕的推广D .封建制度的确立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IL在孔子看来,当政的人如果真正能以“德”治国,就犹如北极星受众星
5、拱卫一样,将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说明孔子()A.注重社会和谐B.强调以民为本C主张以德治民D.宣传克己复礼12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这反映出()A.诸侯变法B.三家分晋C.王室衰微D.华夏认同13 .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中的“买其梗而还其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14 .商鞅变法规定:民众“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L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这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C这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诸侯 纷争 变法 运动
第壹文秘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重点工作绩效评估自评表.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