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
《基层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基层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中药制剂操作规范03针灸操作技术规范04灸法操作技术规范05推拿疗法操作规范08拔罐疗法操作规范09敷贴疗法操作规范12刮疹疗法操作规范13微波治疗仪操作规范.16颈腰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17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一一编号一一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一一过滤去渣(一般)一-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洋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2、酒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一一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二、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舒服,防止发生意外。3、针具必须高温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
3、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三、灸法操作技术规范1、艾柱直接灸(1)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
4、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镶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2、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I)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O.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
5、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4)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
6、之。3、艾条灸艾条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此为悬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月俞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2)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
7、治。4、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月俞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7、天灸:天灸又名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8、注意事项(1)灸法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对阴虚阳亢的疾病和邪热内炽的病症不宜施灸。(2)施灸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3)颜面五官、阴部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使用直接灸。(4)孕妇的腹部和锹,部不宜施灸。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层 卫生院 优质服务 中医药 临床 技术 操作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