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书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书愤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1.诗歌内容理解早年壮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开篇诗人回忆早年,那时他不知世事艰难,遥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般坚定。“那知”二字,写出了年轻时的天真与对现实的懵懂,而“气如山”则生动地展现出其壮志豪情。战争场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不用一个动词,纯用名词组合,描绘出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在瓜洲渡,宋军以高大的楼船在夜雪掩护下与金兵作战;在大散关,宋军的铁马在秋风中奔驰,英勇抗击敌人。这是诗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也是其早年抗金经历的写照,体现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的决心。理想与现实落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
2、已先斑。”诗人以“塞上长城”自比,期望能像南朝宋名将檀道济那样,捍卫国家,然而现实却是壮志未酬,只能看着镜中自己已经斑白的鬓角,空留遗憾。“空自许”的“空”字,将诗人理想破灭后的沉痛与悲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先贤的敬仰与自身感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用诸葛亮的出师表来表达对其的敬仰,认为像诸葛亮这样一心北伐、兴复汉室的人物,千年以来无人能与之相比。同时,也借此感慨南宋朝廷中无人能像诸葛亮那样有北伐的决心和能力,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1.艺术手法赏析对比手法: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将早年的壮志豪情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所呈
3、现的如今的壮志未酬、年华老去进行对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诗人的悲愤之情更加深沉。用典手法:“塞上长城空自许”运用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为“万里长城”,为刘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冤杀。诗人借此典故,以檀道济自比,表达自己捍卫国家的志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借对诸葛亮的敬仰,批判南宋朝廷中主和派的怯懦,也表达了自己渴望有像诸葛亮一样的人来领导北伐,实现复国的愿望。借景抒情(间接抒情):“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虽为写景叙事,但在这些战争场景的描绘中,诗人的豪情壮志蕴含其中。通过回忆早年在瓜洲渡和大散关的战斗
4、经历,抒发了自己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二、学习难点1.诗人情感的把握与共鸣陆游生活在南宋那个动荡不安、山河破碎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却始终未能如愿。他的爱国情怀和悲愤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早年壮志的执着,又有对现实中朝廷主和、北伐受阻的无奈与愤慨,还有对时光流逝、自己年华老去而壮志未酬的痛心。要弓I导学生跨越时空距离,体会这种复杂情感,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如讲述南宋时期宋金对峙的局势、朝廷内部主战与主和派的斗争等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陆游所处的环境。同时,通过分析诗歌中具体字词,如“空”“已”等,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痛苦。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理想的差距,来体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愤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