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综合防控方案.docx
《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综合防控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综合防控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壹文秘上搜索。
1、2025年社区基孔肯雅热综合防控方案一、方案背景与目标1.1 防控背景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频繁,我国境外输入病例持续增加,而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如荆州市监测显示本地伊蚊均为白纹伊蚊),导致本地传播风险显著升高。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公里”,是落实源头控制、蚊媒治理和健康宣教的关键环节。202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的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及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为社区层面的科学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1.2 防控目标短期目标:及时
2、发现输入及本地病例,降低社区内蚊媒密度,阻断病毒传播链,防止疫情扩散。长期目标:建立社区常态化防控机制,提升居民防控意识和能力,实现基孔肯雅热“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二、疾病基础知识与风险评估2.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病毒特性: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分为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其中东-中-南非型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支(IOL)病毒株更易经白纹伊蚊传播。病毒对热敏感(56。C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等常用消毒剂可有效杀灭。 传染源:包括急性期患者(发病0-7天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者及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3、(白纹伊蚊为我国主要媒介),罕见母婴传播、输血或血液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2.2 社区风险评估高风险场景:O社区内有积水容器(如盆、罐、废旧轮胎、水生植物)等蚊虫孳生地;O近期有境外(如非洲、东南亚流行区)旅行史人员返回;O社区周边医疗机构报告疑似病例。三、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3.1社区防控工作组组成成员单位主要职责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统筹协调辖区防控工作,组织网格员入户排查,开展环境整治和健康宣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例筛查、诊断转诊、疫点消毒指导,培训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网格员负责重点人群登记、症状监测、信息上报,协助落实隔离措施。物业/保洁部门清理公共区域积
4、水,定期灭蚊,维护防蚊设施(如纱门、纱窗)。居民志愿者参与健康宣教、孳生地清理志愿活动,协助监督防控措施落实。3.2联动机制信息互通:每日与辖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享病例数据及蚊媒监测结果。应急响应:发现疑似病例后,1小时内启动预案,2小时内完成疫点处置。四、核心防控措施4.1 病例监测与管理4.1.1 重点人群排查排查对象:O近14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旅行史人员;o出现发热(体温38C)伴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者;O与疑似/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者。排查流程:1.网格员通过电话或入户登记,填写社区基孔肯雅热病例排查登记表(含姓名、联系方式、旅行史、症状等);2.对有症状者,立即引导至社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社区 基孔肯雅热 综合 方案
